白云仙乡太朴陶

[复制链接]

482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金牌会员

积分
2164
发表于 2013-9-1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一>

  在海拔500米的高山上,终年是缭绕的云雾,山顶桃花比山下要迟些节气。四月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站在村庄的高处一望,村子都被这一片云霞笼着。村里农夫出入烟霞之中,朝出暮归,农耕樵猎。山居秋雨的时节,左邻右舍的相呼,喝几蛊老酒,打几场小牌,话几句稼穑。晴天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阴雨天也离不了这个话题。淡淡的雨雾,盈盈的笑语,依旧留着他们的祖先的风范。毕竟他们是陶氏的后代,乃祖之风何世绝之。

  这个村居叫垄上陶。按他们的家谱所记,他的祖先是仕三公,陶渊明是他们的第十七世族祖。家谱记载,渊明生有五子,除了第四子,其余四个在当时都有禄位,老大还做到了着作郎。所谓渊明饮酒,生了几个傻子,竟是个笑话。尤其他的第二子,迁居丹阳,到了渊明五世孙的时候出了“山中宰相”陶弘景。梁武帝不仅委托他炼丹,每有国家大事,必密函请他决断。

  陶家的祖先来于元季,刀耕火种于大山之中,人烟渐旺,在这里分出了五大支:一曰垄上陶,二曰井边陶,三曰半山陶,四曰郭西陶(城内西街),五曰槠山陶(童铺)。

  <二>

  初冬的山道上,冬日煦暖,两只蜻蜓在飞,一只小白蝴蝶在路边的青草丛里翩翩来去。人家的篱边斜出几枝野菊,黄花嫩蕊,十分精神。

  高低错落的屋脊,曲曲折折的巷弄,屋连着屋,门对着门。坡上就是他们的两亩地,春种稻,秋种油菜。园子里是豆菽桑麻。山泉四季汩汩地流着,水是从不缺的。满山的毛竹连绵着。冬有冬笋,春有春笋,鲜吃的笋汁肥厚,晒片成干,冬天里煨肉吃,真是难得的美味。还有那漫坡的野蕨菜,野山楂、野毛栗,更不必提七八月份的猕猴桃了,随便折下一枝就有一二十个果子。下雪天没事就去捉麂子,这些麂子眼睛怕光。雪一下,便花了眼,站在那里不动。只需走上去,抱住它,回家就行了。运气好的一天能抱十几个。山上还有珍稀的地藏黄精,用它炖来的老鸡汤,保你的魂要掉一半。

  景是奇了去了。村对面就是孤列列的一座山,峰峦跳荡,如曼舞的曲谱,唐代诗人康騈就长眠在这里。翻过一道山梁,那山沟里还有一只大石船,十几米长,船头有两丈高,尖尖翘起的样子像是加勒比海盗的船。船头挂着一道道藤蔓,就如萍藻一般。这就是那闻名远近的太婆船。

  <三>

  太阳普照在这百十来户人家的庄子里,炊烟袅袅,寻常巷陌,斜阳芳草。倘是雨后新晴,牛羊下来,各家都在唤各家的鸡猪和孩子。孩子们吵闹声和鸡犬的鸣叫声,使这个山中村落有一阵小小的热闹。

  暮色退去,山间的烟雾起来了,新月上来,村子又归于平静。仿佛与世隔绝。月下房栊别显出一番幽静。

  夜的村庄,悄然无声,只有山风在静静流淌着,携着山泉的流淌声,远山有几声隐隐的兽吼,空气漫潆着淡淡的花香与草气,夜的清凉,凉不透骨。不觉地你会吟一句: “月出松下房栊静”的唐诗来。对着这样山间的寂静,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春晓,天还是青灰色的时候,山间的布谷鸟已开始飞鸣了。一声声的“布谷”似乎在催垄上陶人早起耕田,这里田地不多,但他从祖先那里承继的勤劳并没有变。露珠挂满青草,农民已在田间忙碌了。劳作的身影映着稻田里的水光,衬着碧绿的稻秧,楞是一幅山乡春早图。

  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紫藤、杜娟和着桃花一起开放,姹紫嫣红,映着村外的青秧,和淡淡的远山。蜜蜂抱树嗡嗡的飞舞着。在花海里农耕的垄上陶,过着他们恬淡而悠然的生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然而隐逸着的子孙们总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穿过茫茫竹海,走出大山去求学,毕竟他们的血管流淌着的是浓浓的陶家文化血液。

  2013年的春天,一位从这大山中走到美国的陶家子弟,将带着他的学术,回到他的祖国—中国,回到他的家乡—安徽,他是中国“海外千人计划”中的一员,是中科大引进的最年轻的教授,今年他才29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陶氏家族强烈的根的意识,绵绵至今。询问他的父亲,儿子为什么要回来,这位朴实的父亲淡淡地说了句:“你终究是个中国人,美国又不是你的家。”

  <四>

  从山上下来,衣服上还飘着淡淡的雾气,兴许是我在仙乡里惹来的白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