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挠阁,释放无限活力

[复制链接]

1448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新手上路

积分
18
发表于 2014-6-30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过雁门,不进峨口,枉来代州走一遭。
  历史的天空,跳跃的音符,见证峨口艺术的辉煌与令人神往。
  峨口,因该镇紧贴峨峰岭,其山形如同卧鹅,故地方百姓形象地直呼该镇为鹅口,后以山取义,演变为峨口。山西省代县峨口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东南部的一个经济重镇、文化大镇,与西北部的千古名塞、素有“中华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遥相呼应。峨口地处繁峙、五台、代县三县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发达,是太钢峨口铁矿的所在地。峨口,苍苍岩壁,藏北国之雄浑;洇洇湿地,含江南之秀美;商埠林立,货畅其流;民风淳厚,德行其道。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碰撞交融的核心区域。峨口,襟滹河清流,贯东西紫气,眺台恒二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文殊菩萨”道场的北大门。峨口,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丰厚,独具民族特色,仅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处之多。民间艺术五彩缤纷,匠心独运,剪纸、面塑、刺绣、布艺制作是历朝历代乡村农家的拿手好戏。群众性文娱活动,丰富多彩,雅俗共赏,传统元宵节村村闹红火,挠阁、高跷、旱船、彩车、霸王鞭、地方小戏,古色古香,应有尽有。这一切都为峨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艺术土壤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母体,民间舞蹈是民族舞蹈的源起,时代的烙印让艺术益发醇香、迷人。峨口挠阁,作为古已有之的一种原汁原味的民间群众性集体“混搭”艺术,作为流传在代州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作为代县春节社火和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爆、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一种超越时空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靓丽的扮相、优美的舞姿,多次荣获中国艺术界权威奖项,被文化艺术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东方的芭蕾”。峨口挠阁融表演、舞蹈、音乐、体育、美学于一体,出场时全家上阵,子随父扭,夫唱妇随,声乐相伴,其恢宏的阵势,丰富的寓意,无不勾勒出一幅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无不显示出新时代农民潇洒自信的精神风貌。峨口挠阁在首届中国秧歌节研讨会上,受到专家们的一致推崇。并于2008年5月荣获最佳表演团队奖。2008年6月峨口挠阁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代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12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峨口挠阁》一书被忻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忻州市优秀百佳图书”,峨口挠阁作中国文化遗产大观园里一朵瑰丽奇葩,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象征的一个拳头产品,以“文化品牌”的高昂姿态,创新发展的营销理念,正式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峨口挠阁,像一坛尘封千年的陈酿,文化气息厚重。尽管无法考证其源远,但历久弥香,耀古烁今,倍受世人青睐。
  艺术是不朽生命的真实写照,是劳动人民心灵薰陶的诗意表白,正因为有智慧的光照,才有民间“活化石”的美誉。峨口挠阁,包容、创新,藏古典之雅范;大气、时尚,显现代之风貌。那些可爱的小演员,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依据《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中的舞台人物,身着鲜艳的戏剧服装,看似有点“山寨”,但个个花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一个个被父兄固定在挠阁架上,幸甚志哉,登高望远。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民间鼓乐,翩翩起舞。花团锦簇的挠阁架均以民间艺人的手工艺品精心装饰,或鸟兽、或果树、或金黄玉米、或大红辣椒、或紫皮大蒜,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不精致华丽、美轮美奂、吸引眼球。他们随着壮汉张弛有度的穿插扭动,凌空舞蹈。左闪处,如仙女下凡;右现处,似神兵降临。那些壮汉踏着热情欢快的鼓点,移步换形,步履矫健,有条不紊。音乐起处,轻灵的身子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棱,时而前后挪动,令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高潮处,壮汉迈开粗犷稳健的舞步,挠阁架上的小演员则依托壮汉的力度,甩动水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轻柔、或奔放,如凤凰展翅,似蛟龙游动,酣畅淋漓。小演员们则个个如出水芙蓉,顾盼生辉,丰腴动人,十分地“养眼”。特别是那个扮演穆瓜的机灵顽童,扮相率真,滑稽可爱,令人忍俊不禁。被绑在一个特制的活动的铁架子上,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接二连三的筋斗翻,相当“给力”,委实讨人喜欢,令人百看不厌,时不时赢来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此刻,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相谐成趣,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气氛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表演内容与观众期盼交相辉映,浑为一体。一个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峨口农家乐”欢天喜地迎盛事场景赫然现前!此时,挠阁阐释的已远不止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实,更多的是表达的百姓的幸福安康和天伦之乐的喜悦心情,这就是峨口挠阁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峨口挠阁不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百花苑里的一朵艺术奇葩,在雁门大地可谓独步芬芳,一枝独秀。
  对挠阁情有独钟是对的。只有走近她,你才能知道她感染的魅力有多大,和人生如寄的独特体味。
  手持玫瑰,手有余香。有幸登登挠阁,全家人都以此为荣。艺术和现实如一对互相拥抱又同床异梦的情人。艺术改变不了现实,但能艺术地升高现实,营养现实的细胞,让现实更丰满,充满激情。原生态的峨口挠阁像山西民歌一样,韵味朴真,地域风格独特。其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峨口挠阁在传承中弘扬升华,在前进中实现梦想,直观而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古老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期盼!因其撼人心魄的气场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已经成了古老而博大精深雁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了让世人了解华夏文明的窗口。峨口挠阁,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姿,让亿万观众为之疯狂、倾倒,令专家、评委叹为观止!
  峨口挠阁,活在历史和民族的苍穹,活在传承和发扬的梦魂。以自己传奇的方式,以自己绝无仅有的姿态,化为思想和精神的光芒,她是父老乡亲心血的凝结,是大美雁门的骄傲和光荣。近年来,峨口镇党委、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挠阁项目,循科学发展规划,聘能人挂帅,行以人为本之政,走文化惠民之路。逐年增加投入,抓住一切可持续发展之机遇,在推行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对即将消失的峨口挠阁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2011年峨口挠阁参加了中国首届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成为国际旅游月开幕式的一道精神大餐,并斩获一等奖。2013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举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节目展演大赛时,峨口挠阁再次受到大赛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热捧。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唐怡这样点评:“峨口挠阁太震撼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耸立隆重的民间舞蹈,它从音乐、舞蹈、体育、服饰、道具、装备都非常完善!”著名军旅词作家阎肃老师极力推崇峨口挠阁,并为此欣然命笔“峨口挠阁真好!”
  峨口挠阁的别树一帜,传达出一个十分重要却长期忽视的理念,传统重在传递,而不是龟守,她呼唤的是那些责任心在胸且能够积极奔走践行之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舞蹈——挠阁,从出场到收尾,之所以别开生面,主要是暗含了文化之道中最鲜活也最灵性的部分。那就是挖掘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风骨——挠阁所承载的人性真、善、美的精神最求和崇尚正义的价值理念、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好评如潮,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峨口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精心布署,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2004年专门打造峨口挠阁品牌,制定了保护峨口挠阁的目标、原则、措施,并拔专款5万元用于挠阁的研究和保护。2005年在峨口镇第十四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把保护弘扬峨口挠阁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镇政府明确每年投资15万元用于峨口挠阁的研究、保护和开展活动。2006年紧锣密鼓参加“申遗”工作。2007年峨口镇成立峨口挠阁保护研究会,组建了领守机构,制定了保护章程,明确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参加全国性的大型表演活动等筹备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又在筹备2014年中国第四届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薪火相传更需要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激发,峨口挠阁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根基,她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源于她骨髓里蕴含一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
  峨口挠阁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继承,表演套路日臻完善。骏马开盛世,扬帆正当时。峨口挠阁作为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现在正以淳朴厚实的民风,优美独特的舞姿,民族的文化自信,籍着新世纪的曙光,怀抱美丽中国梦,踩着最炫民族风,舞出一片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