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看“风景”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4-7-1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 山里的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一背篼柴禾归来了,他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随着恬静的诗句悄悄走回已然飘逝的岁月,我借着自己是山里出来的老师,承载着自己心底那份童年乡下生活的美好记忆,课堂上我显得异常的动情,读得格外地入情入境,把《背篼》课文里选取的那个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然而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被感染的痕迹,漫不经心地像在听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故事传说。看着那副懒洋洋的神态,我不免有些生气了。然而就在此时,我也同样意外地发现,在我平时目光所不及的角落颤颤地举着两三只小手,原来是这学期刚转进来的贵州籍的民工子女,黑瘦的脸上写着平日里不曾有过的兴奋与激动,也许是他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小树林里捉迷藏,在麦秸堆上翻跟斗,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戏龙虾,雪地捕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幕幕山里孩子的生活方式揭开了他们那种原生态的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你看!他们微微颤动的嘴唇分明有着表达的渴望。我想他们一定有比课文更真实更丰富更快乐更诗意的生活。那一刻,我犹豫了,是不是该放下我精心预设的教案和诗情画意的文本?我庆幸自己,最终还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一课的讲台应该让给他们,让他们进入作品的境界去学习,去体会,去理解。
  由于激动,他们表达得断断续续,甚至有些趣事他们想说却又说不清楚,只是把脸涨得通红通红。但奇迹还是出现了:就在他们所谓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丢三落四”的表达中,班上孩子们几乎都听懂了,一同享受着他们的疯狂,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惊险故事捏把汗,为他们的精彩举动而欢呼跳跃。这儿一堆,那儿一簇,好不热闹,有的在钻文本句子里的牛角尖,有的摇头晃脑地吟诵,有的干脆离开座位手舞足蹈起来。此时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孩子有孩子的语言世界,他们不需要我们大人规范的话语方式,兴趣相通心灵便相通。在我的视像当中,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的学生捧着语文书本的虔诚,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投入,讨论的专注。下课铃响了,似乎谁也没听见,那全神贯注的学习姿态不得不让你刮目相看。
  惊喜的是,第二天早读课,我发现除了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以外,其他同学竟然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诵了,有的孩子还想象了大山未来的奇异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大山对家乡美好的愿望,甚至有同学还仿写着儿童诗: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节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赞美之情,达到了教学之目的。此情此景,我深深地领悟到——
  课堂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成为学生生命飞扬的时空。作为我们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跟上课改的节拍,屏弃传统教学的知识纯粹化。在对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命渴望重新整合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生成性元素,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对他们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看“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注册会员

积分
392
发表于 2014-7-2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用眼睛看风景,用心灵感受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