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池州|我自竹乡来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2862
发表于 2021-12-2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第一次为莲花山的竹林所震撼,是从摄影师的航拍影像里。那是应莲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之邀,专程带人前往拍摄仙寓镇举办的旅游扶贫登骑宣传活动。

心的震撼或许因为视角不同,那成片如海的竹林,确实日常中极为少见。在绿阴如盖的茫茫山峦间,视角逐渐下沉,如墨的绿色渐渐清晰起来,既而看到一株株迎风挺立的竹子,像钉子一样齐刷刷地站立着。

原来“万亩竹园”之谓并非虚名。

微信图片_20211228093857.jpg

俗话说靠山吃山,看到山村点点处皆是竹林环抱,自然而然想到了靠近村部的村落里那位老篾匠。即便已经很熟悉了,可依然叫不出老篾匠的姓名。每次见着,他总是微笑着,像是见着了远道而来的贵客。还是因为拍摄的原因,我去过他的家。两层楼,屋里宽敞明亮,当下很常见的那种民房建筑。

从零星还编织的物件看,老篾匠的手艺是地道的。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他拿起了篾刀。咝咝咝,哧哧哧,阵阵清脆的破篾声,顿时勾起我小时候的记忆。老家邻村也有一位篾匠,那篾刀划过,竹片瞬间化作了柔顺的篾丝,两种肢体的接触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熟悉。正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记得老家的那位篾匠在家乡一带吃香得很,哪家都少不了要用到竹编的农事器具。

眼前的这位老篾匠似乎全然没有了我印象中一位手艺人应有的精气神,似乎散淡得很,偶尔编几只箩筐,或许只是当作一种消遣,更或是拗不过熟人之托而强为之。因为大家也都知道的原因,手中的活计不再是生计之根,竹制用具不再有人问津,篾刀渐渐锈了,虽说日子过得去,可心空了。

微信图片_20211228093901.jpg

然而深入交流得到的反馈是,像老篾匠这样的留守老人们,何尝不想待在家门口也能发挥点余热,既能挣点小钱,更能将身心重新交给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

可惜了门前屋后的这片竹子。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几位同志心生感慨,觉得空有“万亩竹园”的盛名,却只是枕着金砖守着穷。一年之后,村口的毛竹加工厂开始收竹子了。

机器的轰鸣带来了喧嚣,可村民爱听。山上竹林间一堆堆被岁月击倒的烂竹子似乎也在感叹新时代的来临,不至于托体山阿还无从知晓外面的世界。从此,竹子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微信图片_20211228093905.jpg

这才是竹乡该有的样子。村民们一边砍着竹子,一边发自内心地感叹道。一年多来,加工厂张开饕餮一样的大口,加速了竹林的新陈代谢。扶贫工作队的王书记笑着介绍道,问了林业部门才知道,竹子属草本植物,砍伐没有政策上的限制。

当然村民们都很清楚哪些要砍,哪些暂时留着。别看有些地段竹林被砍得稀疏了,可来年春天,这里必定又是一派春笋竞秀的昂昂生机。


微信图片_20211228093907.jpg
忙碌的茶季过后,雨过天晴,竹林总是鸟语伴人喧。村民们可能不知道经他手中滑下山去的粗壮竹子,最终流向何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市区红叶集团的竹制品生产车间,原来那些我们时常把玩的精致工艺品和餐桌上的一些用具,就来自这里,它们更多的是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舌尖上的见证者。

劳作间隙,深居莲花山的老人免不了回味那首流传甚广的歌谣——

“有女莫把莲花山,天天山林窠里转,前头挑苦菜,背上驮柴桩……”

他们对过去的贫穷唏嘘不已,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新时代莲花山人传唱的歌谣——

“女儿喜欢莲花山耶,百条瀑布千年村,万亩竹海根相连,百鸟歌唱好入眠唷……”

微信图片_20211228093911.jpg

竹林里泛起的歌声,和着迎风而起的竹涛,大山开始欢腾起来。由山上逶迤而来的公路,将沉睡的大山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相通。路边一堆即将运走的毛竹,横切面还是新的,通体青黝的表面显现出蓄积其中的生命力。虽是隆冬,可依然觉察出人们眼里透出的热忱。

竹乡人的热忱源于自信,是连绵的大山和漫无边际的竹林赋予了村民以力量。安边组的瀑布群,在竹影掩映中尤显精巧别致的神韵,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作者简介
冯德利,心语撩斋原创作者,潜心摄影,喜爱阅读,享受写作,期待以平实的语言和温情的画风,传递你我之间的心灵之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