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很努力,然而,那又如何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683
发表于 2014-6-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文章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让我学会时间管理中的统筹方法,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我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我的小学是在一所乡村学校里念的。很多人都谴责中国的教育如何之烂,我却常怀想起我从中所受的教益,不是为这个体制辩护,而是,我宁愿多看积极的一面,而且,为了改善教育,秋叶老师写了《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和《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我除了在微信、微博上和大学生交流,也和西安欧亚学院合作。行动更重要不是吗?

今天我想提到的这篇关键文章是苏轼的《贾谊论》,它纠正了我对怀才不遇的看法,从自己的性格里,慢慢杜绝文人的酸腐气息。我仍然喜欢贾谊,《过秦论》是我钟爱的散文名篇,但是我要承认,苏轼所说,很有道理。原文,可以百度,在网上能够找到,限于篇幅,我不再引述。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非常努力。而且,那个努力是能够看得见的,比如每天都在学习、读书,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各种圈子,在微博上发表感想,在知乎上提问,在豆瓣上标了一堆“想读”的书。有人热切地想要知道怎么买不到一本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因为在亚马逊和当当都找不到,于是,前来问我原因。

都这样努力了,但是,还是赶不上高企的房价,还是难以获得升职,还是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不能达到丈母娘的期望,还是不能达到内心深层的平静和满足。

所以,心理上产生很大落差,觉得社会不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如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我建议好好读读《贾谊论》,也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在我们的思维里,通常会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喜欢自己是上进的,所以常以“热爱学习勤于思考”而自豪,但是我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市场不会为“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付费,而是为“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所产生的被他人认同的结果”付费。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很多怀才不遇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注重过程多于结果,注重形式大于内涵。

有时候,我们太迷恋于自己的那个上进的姿态,却可能忽略了对结果的追求。但是,我们到底为何而出发呢?为何而跋涉在路上?我们想要的,到底是某种幻象带给我们的快感,还是达成目标后的真实的幸福?

幻象并不能说完全不好,那种快感可能会让我们加倍努力,克服障碍去追求我们想要的梦境,只是,如果幻象和现实碰撞以后,让心灵感受到落差,那么它带来的,可能是让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挫败感:我已经很努力了啊!

是真的努力了吗?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
努力的方向、方法和力度都够了吗?

我,做为一个旁观者,我不要你的答案。我不过是想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考,也许可以重新省视一下自己的努力,让努力更踏实一点,更结果导向一点:
如果真的读懂了那本书,有多少知识点是可以应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
哪些书、电影、TED、课程……是可以归纳入一个主题呢?如果让你制作一个主题放在知识兵工厂,可以吗?
目前最热的事件是什么?这个事件和我、我所在的单位有什么关系?能否借势营销?能否借题发挥?发挥的形式是什么呢?
我的努力,可输出的成果有哪些?PPT?思维导图?一篇专业文章?一个短小精悍可以快速传播的段子?一幅手绘?我可以放到哪里?有谁会帮我传播?
——比如有不少人投稿给@读书笔记ppt ,获得赠书,比如@益分享 就经常把别人的内容进行可视化,比如@tango2010 每天画幅漫画,形成一个#Tango一日一画#的固定话题,然后,出版了一本书《睡不着:Tango一日一画》……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我们需要设立严格的检验机制,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让自己清醒。就象我每月总结中读书的数量、看视频的数量,其实,那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写作的数量,我做的其他事情,而写作数量都并不是终极指标,还要看多少人阅读、转发、回复,这才真正代表了认可度,否则,写文章和捂在抽屉里的日记差别有多大呢?我是在用外界的反应来检验自己成果,当然,指标是多样化的,输出也是多样化的,有短期有中期有长期,短期来看是写文章,长期来看是著书,以及因书籍而带来的版税、培训、项目等机会,这就是我的商业模式,也是我的“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回报。

我没有多少时间对家庭、学校、单位、社会……进行谴责、愤怒、埋怨,即使我所生存的环境,和大部分人相同,即使我所接受的教育,还比不上很多人。
我也没有时间沾沾自喜,因为清醒、有自知之明,因为,我所获得的认可还不够。
我很努力,不懈努力,所以,我在奔向梦想的路上,每一天,我都有所进步,我的分享也使一些人受益,这是切实感受得到的小确幸。

你呢?


注:
1、贾谊《过秦论》共上、中、下三篇,选入中学课文的是上篇,有人觉得《过秦论》有点怪,可能是没读过全部三篇。百度百科可查。
2、心灵脆弱者请在最末一句“你呢?”中自动附加上“温柔、和悦、委婉、循循善诱的语气”,以免误解本文意思并使自己的小心灵受到伤害。如果您已经受到伤害,希望这条注解能够让您的玻璃心得以平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