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快乐才希求永恒

[复制链接]

708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3864
发表于 2014-6-1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6月7日又来了,却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话,太难受了。”1887年7月,高更在马提尼克岛写给正在丹麦的妻子梅特的信中夹着这么一句话。6月7日是高更的生日,或许他是为了唤起梅特的回忆和同情?或许是真的被寂寞困扰?但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尽管抱怨,但事实上他并不真的需要填补他所抱怨的。也正如他画里持续展示着的热望和从未熄灭的对“野蛮”的幻想。我们总相信,再熬上几个月,他的画就又能卖出去,就又可以在逃离欧洲现代文明的路上再走远些,就可以抵达纯真之地塔希提岛或是更远的热带岛屿,置身于新的风景中,吸引美丽结实的金色皮肤的女孩并组成新的家庭,在画布上肆意赞美原始和野蛮的神秘和诗意。

高更在和梵高共同作画时,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梵高是“浪漫”,而自己是“野蛮”。今天看,“野蛮”这个词不好,有点人类学家下乡科考土著的意味。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为,高更试图寻找一种形式和能量,用以对抗他反感的充斥“金钱、交易、虚荣、名利”的巴黎。他所指的“野蛮”,是画中遍及一切的和谐。就像动物用感觉而非用理性或分析所体验到的那种和谐。在画里的表现,便是浓重的绿色、红色、赭色、紫色的奇妙的搭配。

高更的画,正如他自己在信件里提到的,有几点是他追求的技法与画意。其一是对阴影的舍弃。其二是画中构造的单纯和情感的鲜明。其三是神秘与诗意的不可分,他曾说“不喜欢户外风景及其他一切”,这意味着他只愿意画用感觉捕捉到的神秘诗意。所以,譬如《塔希提岛的田园诗》,颜色经过筛选,才是神秘的诗意世界。此外,我们能够从画中强烈感受到的,是画面寻求非一点透视的方法,或许借鉴自更古老的中世纪绘画,或是东方版画里的透视法。他有意地布置近大远小、高低鸟瞰、用树杈分割空间、或是运用放大镜般的透视排布来与去的方向(比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手法使得画中风景肆意蔓延,也使得人物像具有植物属性一般,藏匿在画中风景里。赭石,浓绿、赤红、金黄,这些浓重的色彩和独属于他的透视法,塑造出有限画幅的无限景深,宁静而神秘的叙事。


QQ截图201406152108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8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386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池州
读高更的信件,会发现这个人真是天真,尽管自始至终都难以逃脱物质的匮乏,赤贫如洗(除了短暂地继承了一笔遗产又迅速花天酒地地耗费精光),却也始终天真地幻想着自己的画作将成功换取充足的生活费。不断从巴黎越逃越远,布列塔尼,马提尼克岛,巴拿马,塔希提,阿图奥纳,一路奔逃,一面是花花公子,一面是执著的艺术献祭者。

高更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受到作家的注意,或许正是因为他身上强烈的时代直觉和画面中的诗意色彩和文学意味,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略萨的《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大概多取材于高更写给友人和妻子的书信。略萨文本或许更贴近高更的真实内心,尤其在对画的理解上。从这一点上说,高更或许更接近东方画家的写心或是写意。但这一点,在塞尚则是不能接受的(不能理解梵高和高更的极端和巫术)。当然,写心或写意并不能直接就意味着比观察自然而提炼出绘画语言有任何优势;写心或写意,确实意味着比观察自然、从几何形体或透视出发的创作,有一个更强烈些的关乎人的精神性的主题。当莫奈和塞尚从传统的大师描绘光影的语言中逃离,面对自然精炼绘画语言;高更逃离文明城市的景观,转向建立另一种描绘人的精神与信仰的绘画语言。只是命运多舛,去世又早,又需要很多时间来应付生计,从他的画里会感觉到发展的似乎还不够,许多不那么重要的画里都洋溢着小诗,并且分明可以由此激荡开去。

距离高更去世5年,在一次自杀未遂后,画了一幅颇能描述心境的《白马》,附身饮水的马,周身被浓浓的绿荫染遍。此后,又画出最好的画之一《乳房与红花》。


QQ截图2014061521080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8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386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池州
在19世纪中晚期出现的印象派画家们,尤其是今天人们最熟悉和尊敬的几位画家,或多或少,是为了逃离资本主义飓风袭击的现代城市与现代文明,他们用各种方式来建造自己的理想家园。或许有人会讥讽印象派是小资产阶级的消费品,但高更、梵高或是塞尚,何时出现过同时代画家画面上的秋千、舞场、歌剧院?或许莫奈也描绘近似的景色,但他的家最终安置在吉维尼小镇的莫奈花园,最终描绘对象只有深入画幅的水面与莲池。他们在寻求逃离城市的方式,寻求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存法,如同农耕时代,主要和自然打交道,过以物换物的生活。我好奇在这些艺术家心目里,现代文明和心目中的风景,为何隔阂如此之深?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他们的知行合一令人哀婉。我们不禁追问,为抵达隔阂的消灭,还有别的方法吗?尽管或许其后一百年里,人们已不太介意个人喜好和命运在城市里的变形。

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高更在追求快乐,比不上追求痛苦乃至自我惩罚、将自己献祭的画家。但是至少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文本里,尼采试图说明,快乐比痛苦更深刻。也许这是内心里驱使高更不断去体验的“野蛮”所具有的最值得尊崇的意义。

世界很深,
比白昼所意识到得更深。世界的痛苦很深;
快乐——却比痛苦更深。
痛苦哀求着说:逝去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希求永恒——
希求深深的,深深的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发表于 2014-6-1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正能量的都希望是永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金牌会员

积分
2123
发表于 2014-6-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爱为学问之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