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 很多人都中招 提及慢性肾病,多数人想到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等,实际上慢性肾脏疾病真正概念是:无论验尿、验血、做B超、CT、测量肾脏肾小球滤过率<60%,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只要出现异常、时间超过3个月,都叫“慢性肾病”(简称CKD)。 肾病专家谈:慢性肾脏病防治现状令人堪忧 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唯一常委、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魏连波教授介绍,目前肾脏病预防和治疗上存在着典型的“四高”、“三低”现状。“四高”即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而“三低”即发病的知晓率低、合理治疗率低、病发症知晓率低,这给肾脏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而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也是一对“难兄难弟”,对于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患冠心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了20倍,心脏疾病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心脏与肾脏好比一对“难兄难弟”,肾病的发生会加速心脏病恶化,而心脏隐患又很可能加重肾病,即肾脏病与心脏病“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肾脏病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保护好心脏。 对此,南方中西医肾病专家魏连波教授建议: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专家介绍:魏连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唯一常委,擅长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慢性肾衰竭等,熟练掌握用腹膜透析救治急慢性肾衰竭。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盘点慢性肾病防治八大误区 罹患慢性肾病早期出现水肿、血尿一半的几率还不到,而却有一些患者水肿、血尿是一过性的,纵使有水肿、血尿症状,往往几天甚至一周就自行消失了。有些患者很少定期体检,或在拿检验报告时发现肾功的指标刚刚高出上限一点点,却不够重视,认为“不就高那么一点点嘛”。慢性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普遍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导致患者和家属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对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不利。下面就请魏连波教授为典型的预防误区开纠正处方。 误区一:夜尿多没啥关系 眼睑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这些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夜间小便次数增多或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误区二:3毫米的肾结石不算啥 超过2毫米的肾结石可通过B超发现,尽管GFR正常,但已有肾损伤,属于CKD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尿蛋白一个加号没什么大不了 尿蛋白一个加号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持续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加号较多时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应引起注意并应进一步检查或复查。 误区四:血肌酐150不要紧 国内检测肾功能最常见的指标是“血肌酐”,常见通用的指标范围是44-133umol/L,患者150认为只是高了一点点,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危险性。当我们发现肾功的验血治疗出现异常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异常时,其实肾功能的损失已经不足50%了,也就是说两个肾脏相当于坏死了一个。 误区五:吃利尿药、降尿酸的药没什么事 慢性肾病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但临床证明以下人群的肾脏病发病率较其他人群要高:假如肾功能检查发现血肌酐超过1503umol/L,患者一定要小心利尿药、降尿酸等药物,此外,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也易患肾脏疾病。 误区六:肾病患者感冒一下没事的 在我们日常接诊的患者中,有一种叫做“IgA”肾病的慢性肾病,经过问诊大多数患者表示在发病前的很短时间内存在“感冒”(专业称呼为“上呼吸道感染”)等,医学研究也证明了感冒这种常见的“小小疾病”却存在着诱发肾病的巨大风险,总之,肾病患者怕感冒。 误区七:肾脏不好,吃吃杨桃没什么 肾不好要少盐、低蛋白饮食,这个大家都懂,但一些肾病患者吃杨桃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也存在,因此,肾炎患者最好少吃杨桃,此外,南方地区人们 “海鲜、老虎汤、啤酒”的饮食习惯,致使南方地区出现高尿酸血症,即 “痛风”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很多,继而引起的痛风性肾病、肾衰竭也很高,要注意饮食平衡。 误区八:水肿消了、尿蛋白正常,肾病就没了 很多患者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发现水肿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于是就不再接受治疗,这是大错特错。在临床医学上,蛋白尿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被称为疾病完全缓解,只有这种状态持续2年还不复发,才能叫做治愈,而且对CKD早期、持续的治疗是预防肾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要继续保持。 肾脏病高危人群需定期尿检 上述提到的早期表现其实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出现,所以对患者而言,有症状出现是幸运的,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早期是无症状的,而中晚期表现出现后就已错过了可以逆转的治疗阶段。 据魏连波教授介绍,慢性肾病的常见诊断其实不是依靠肾功能血液指标的监测,而是通过尿液监测,尿液对肾脏疾病的检查具有:早期发现、性价比高的特点。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在最早期其实是尿液的异常开始的,这种异常起初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的自觉不舒服表现;尿液检查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价格不过10元左右、特殊项目最高的不过30元左右;留取尿液不用抽血等等。一旦尿液检查如出现尿蛋白、潜血(隐血)、红细胞、管型等异常指标,应该立刻找肾病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 多久体检一次? 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慢性肾病的诊治现分为“三级预防” 魏连波教授介绍,慢性肾病的诊治现分为“三级预防”:一是日常体检、自检提前发觉疾病;二是明确肾脏疾病后积极、正确、科学治疗,防止、延缓肾脏疾病加重出现尿毒症;三是当已经出现终末期肾病时仍要积极、正确治疗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在慢性肾病的诊治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或缺主导的作用,其疗效已在大量的慢性肾病临床诊疗中得以证实。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但相对于慢性肾病的严重后果而言,找到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规范化的治疗,依然是肾病患者的首选,因此,那些看了药品说明书后就抵触治疗的患者,是极其危险的。 相关资料:肾脏病素有“隐形杀手”和治疗中的“富贵病”之说。这是为何?肾脏疾病是一种顽固、疑难、隐匿的疾病,一旦延误了诊治,患者最后只能依靠支付巨额费用进行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于是国际肾脏病学会、国际肾脏病联合会于2006年确定每年3月份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主要还是唤起全人类对慢性肾病的态度关注。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北京地区20岁以上人群CKD的患病率为13%,即每10人至少有1人罹患CKD。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过10%,尿毒症的患病率大约万分之3~5,我国大概有超过100万尿毒症病人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有20~30万人,以每一名透析患者每年需花费10-15万治疗费用计算,国家每年支出的费用和患者家庭持续10年支付的费用,都是非常巨额的。因此,对于肾脏病,早防早治,始终是上策。(通讯员 吴剑鹏 陈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