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世界大赛男子百米决赛跑道,打破黑人选手垄断,一直是中国短跑界跨世纪的梦想。这个梦想曾被许多人视为“遥不可及”和“无法实现”,但是,今天,一个身着红色战袍的中国选手苏炳添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在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男子百米决赛跑道上,在万众欢呼的“鸟巢”里,身材矮小的苏炳添在彪悍的黑人选手中间,如同一道“黄色闪电”,在半决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踏平10秒大关,终于站上了决赛跑道,圆了国人的一个梦想。 为什么一个男子百米第八名的成绩比赢得金牌还受人关注和赞誉?这个成因的背后连接着沧桑的历史、太多的辛酸和挣扎,也见证着中国几代短跑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说到世界大赛的男子百米历史,人们不禁就联想到中国短跑选手刘长春,上个世纪30年代他曾代表旧中国参加过奥运会百米比赛,但收获的是挫败和“东亚病夫”的嘲讽。 1978年,中国的百米纪录是10秒61,仅相当于1932年的世界纪录。到1996年,中国百米纪录是10秒20,相当于1938年的世界纪录。1986年中国选手李涛以10秒26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但这个成绩和1988年美国选手格•乔伊娜创造的世界女子纪录也相差不大。中国男子全国百米纪录从1998年的10秒17,一直沉睡了13年,直到2011年,才被苏炳添突破了百分之一秒。 从1983年到2011年的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历史中,中国男选手在百米比赛中从未听到过第二枪。“一枪毙命”的惨败结局成了中国男选手的必然归宿,在过去的很多年,大粗腿、小步高频的“中国式跑姿”成为被世界短跑界嘲笑的对象。世界大赛历来是中国短跑选手“出洋相”的舞台,还没上场,腿肚子已经开始抽筋;刚一起跑,就被身旁外国名将“风一般超越”。不用说和世界名将竞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日本男选手面前都要“伏首称臣”。 “三大球翻身”和“站上世界大赛百米决赛跑道”,一直是中国竞技体育扬眉吐气的梦想,但几乎成了无法实现的目标。因为,实现前面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男足要翻身;实现后一个目标意味着中国人要跑过黑人。实现这两个目标比登天还难。 但是,中国短跑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创造了10秒61全国纪录的不是别人,正是苏炳添的教练袁国强。从1978年到2015年的37年中,经过一茬茬中国短跑人的奋斗,现在,接力棒传到苏炳添手中。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在奥运会上杀进半决赛的中国男选手。另一个中国选手张培萌在2013年的莫斯科世锦赛上,跑出了10秒整的出色成绩,但却以千分之九秒之差未能进入决赛。 今天,苏炳添在百米上的突破,精神价值超过了成绩本身。它证明只要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和进取,再难的目标也能实现;只要不放弃、不自卑,就能超越自己,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这个“中国速度”虽然和“世界第一速度”还相差不少,但是,至少我们没有放弃,在一点点进步,在不断超越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男子短跑是中国田径项目中最落后、最令人耻笑的对象,现在,连这棵“铁树”都终于开花结果了,中国男足不知做何感受? 两天来,中国选手在世锦赛上还没拿到金牌,女子铅球和男子20公里竞走的夺金梦未能实现,但是,苏炳添今天的第9名,不是金牌,胜过金牌。它将激励所有中国体育落后项目,甚至其他行业,鼓足干劲,积极进取,早日甩掉落后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