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复制链接]

1269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6540
发表于 2014-3-1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那天坐在火车上,我有一个不小的困惑:为什么我到了一个新环境后就会喜欢上新的人?后来想想,发现自己在新环境中不仅会喜欢新的人,而且会把以前喜欢的人淡忘,平时一般不会想起。还有,我好像特别能耐得住一个人的寂寞,喜欢别人从来是不说的,貌似就喜欢默默喜欢的感觉。有时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时,会本能地立刻放弃。综上所述,得出一个让我无法接受的结论:只喜欢爱情的感觉,不喜欢人。-

那次在学校,和朋友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社会的纷纷扰扰,自己在社会中做人处事如何把握的问题。他说:外圆内方,处事圆滑,为人方正。-

总是想要自己去拼搏,未来想要靠自己争取,觉得如果工作由父母安排的话,做人会很失败。人生是父母给予一部分,自己雕琢一部分,自己的那部分一定得多于父母给予的那部分。-

在杭州的时候,看了一本名为《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书,得到了几个关于人生的结论:

一、马车理论

马车由三部分构成:马、车夫、乘客。马为意识,车夫为潜意识,乘客为人的真实意图。意识就是我们平常所思、所想、所要;潜意识就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下意识的行为;真实意图就是一个人最终想要得到的事物。

据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爱情观,发现了一个连自己的没发现的潜意识形式。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爱人的衡量标准,这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所以一般不为人所察觉。一方面,当我喜欢别人时,就把这个爱人标准强加在对方身上,默默地享受着自己关于爱情的标准。另一方面,第一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貌似这也是人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原因)。因为我第一次喜欢别人的模式就是默默的暗恋,所以以后的几次就不由自主地按这个模式走。当有时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时,会因为与自己潜意识中的完美形象不符,所以才会本能地立刻放弃。

慢慢地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此对人事物的要求很苛刻,这个好像就决定了自己不会像别人一样正常的恋爱,轻易放弃自己心中的标准。搞清楚了多方面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降低爱人的标准,坚守爱情的标准。同时,衷心的祝福那些伤害过我和我伤害过的人,愿上帝保佑你们,阿弥托佛。

爱情搞明白了,那么人生呢?关于人生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

二、同心圆理论

小时候的我们貌似都很强大,因为不懂事,高兴就笑,不高兴就闹,爱憎分明,待人接物全凭喜好。所以大人们才会让我们听话、懂事,当每个人都听话地按部就班地上了学,上了班,结了婚,生了子,渐渐懂了事之后,发现人们还是有烦恼,不多也不少。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沉默,一部分人开始思索。


如果内圆是人们人生的真实意图,外圈就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身份认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学习、工作、结婚、养子、养老……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地追求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呢?书中给出的答案人生就是真爱、喜悦、和平。真爱是不掺杂质的,因为爱所以爱。外物可以使人短暂地快乐,却无法喜悦。喜悦是发自内心的,长久的,心在天堂,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天堂。既然付出了真爱,内心充满喜悦,那么,无论身处激情、平淡抑或消沉,内心当然是和平的。

就像,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和最高层更了解这个社会一样。往往是孩童和老人更了接人生,前者不懂人生,后者更懂人生,而我们,则挣扎求人生。但人生就在那里,何用去求?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是另一番精彩。

三、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那天坐公交车,人很多,到了一个站点,有人下车腾出一个空位在我身旁,正在我考虑坐与不坐之时,一个身影从我身边挤过,坐了上去。我很惊讶,车才刚刚停稳呀,让我感觉这个人很渺小。但她又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刚上车的老太太,但没人给和老太太一起的老人让座,顿时我又觉得这个人很高大。

同样的一个人,几秒钟间让我产生天差地别的感觉。很多人和事物A是中立的,只是通过人们的感觉B,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结论C。人们往往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就像人们往往只会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人的眼睛搜索范围是180度,但往往只会锁定单一的人和事物。

我又发现人们往往是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对父母是自己的亲情观,对朋友是自己的友情观,对喜欢的人是自己的爱情观,对事物有自己的价值观,对生活有自己的人生观……这些所有的观点都是潜移默化,不容人们所发觉的,已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四、看到、接受、放下

有时候,一个人不得不去面对一些负面的情绪、不美好的人事物。但有些人事物我们不愿去面对,无法去承受的时候,就会去逃避。但这些人事物从来都没离我们而去,只是隐藏在心中的一个角落,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契机突然爆发。书中教导我们一个方法彻底地放下:我看到了这些不美好的人和事物给我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情绪,并接受这些负面的情绪,然后放下。很多东西是必须要去面对、正视的。

但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高中政治课教育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而统一的。悲伤之于喜悦才为悲伤,正如喜悦之于悲伤才为喜悦。悲伤和喜悦虽然矛盾,但只有二者一起体会才知喜悦滋味。天天喜悦,麻木了又有何喜悦可言,应是喜悦和悲伤皆可拿来消遣。貌似最高境界是淡化二者,喜悦即是悲伤,悲伤既是喜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那样好像生活没什么趣味,成佛不如成仙,人还是当人比较好。

五、我是谁?

很多人被问及这个问题都会比较迷茫,我是学生?我是某某某?我是孩儿他爸?都不是,这些只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比较理想的答案是2个:1、“我就是我”;2、指着自己说:“这就是我”。第1认为我的心灵就是我,第2认为我的身体和我的心灵加在一起是我,二者都是灵魂自我觉醒的人。《方广大庄严经卷第十二》曰:“(佛)初生之时,能于十方各行七步,举手唱言:天上天下,唯我最尊,唯我最胜,三界苦恼吾当度之。”

我们上学时为了学生这个身份而埋头苦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学习;进入社会后为了生存、生活,为了日子过得更美好而奋斗;为了结婚而娶媳妇、嫁丈夫,买房子;不知道多少人是因为喜欢孩子而生养孩子,为了把孩子养大成才而要孩子,当然,这个“才”也值得考量。好像人们很少考虑“我”,或者没时间考虑,人生仿佛只剩下了一种模式。从中国的历史纵向来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循环。从一个人的人生纵向来看,人们机械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子上学、上班、结婚、再生子……难道就因为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不为“我”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有人会说:“谁在乎你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反正都得这么做。”

记得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好木匠,谁家建房都来找他置办家具,但他做家具很慢。有次人家来接收家具,见他在为一个柜子背面雕刻就说:背面常年靠墙而立,谁会在乎上面的雕刻?那个木匠轻轻地说了一声:我在乎。

还有这么个笑话:某人问医生:“请问医生,我怎样才能活到100岁?” 医生:“第一,戒酒。”某人:“我从不喝酒。” 医生:“第二,戒色。”某人:“我一点不讨女人喜欢。” 医生:“第三,少吃肉。”某人:“我是个素食者!” 医生:“那您活那么久干嘛?”

我也问自己:人活那么久到底干嘛呢?到底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东西?我想要的生活是怎样?

为什么要成功,要做有用的人,要成为人上人,要有出息?我有这么一个猜想:就像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为了给被统治者一点盼头而创建了科举制度一样。这个社会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也给我们制定了一个模式,又给了我们进入上层社会的盼头,然后无数的人为了一点点盼头挣扎,这个社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我们则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工具。天才创制规则,后人如何超越。当然也有人成功,同样是天才。但即使成功了,但那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也许有人会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追求,我只享受追逐的过程。那么恭喜你,你起码思索了,或许想明白了。

我试图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但一件事彻底击垮了这个念头。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得了腰间盘突出,又忽然之间好了。当确认这个病的时候,我就一直听从我妈的吩咐,因为她也得过这个病,近十年的病史,我觉得她就是权威,久病成医嘛。到过3个地方看病,每个都说你这病很严重,不能长时间坐站走,最好躺着,而且得马上在这里治病,但不保证百分百好,还会拼命贬低其他,抬高自己。当时觉得自己病得很严重,就听任他们的摆布,在骨科医院听说自己必须做手术才会好的言论后,又觉得自己得马上做手术,几个月的坚强终于崩溃。后来心态改变,现在想想,其实是心病。现在觉得就像鼻炎,好不了也死不了,所以,该干嘛就干嘛。心里觉得有病就有,心里觉得没有病就没有,成佛成魔,一念之间,可见心灵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后来我问我妈,她说: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一个试吗?我觉得这有点可怕,我妈连她的病怎么好的都不知道,或许,连她的病是不是腰间盘突出都不知道。

也曾试图模仿过别人,但别人终究是别人,不是自己。那天听黄家驹的《光辉岁月》,突然对“自信可改变人生未来,问谁又能做到?”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认为:有了自信,就可以去改变自己的人生。现在觉得:从我自信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已经改变了。问谁又能做到?以前的自己想要全世界都知道我很自信,现在则很平淡。人们都渴望被认同,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从外界寻找安慰的。

慢慢感觉到,世界每时每刻都是在变的,而构成世界的人也是每时每刻都是在变的。我想念的事是当时的事,我想念的你是当时的你,而我,是当时的我。

人们总是喜欢用外物敲打内心,其实最直接最简单但也最困难的是将心比心,因为彼此防备。我总是喜欢探索人事物背后的东西,因为表面的东西总是在变,而本质是不变且有趣的。-就像中国的酒桌文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道真的需要喝酒来证明对方的感情吗?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个,很多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那天看电视,忘记是谁说的了:内圆外方。忽然间顿悟,心中了然。内心浑圆一体,为人处事方方正正。自信、自省、自律,这个才是属于我的。-

自己雕琢的人生是我的,父母给予的人生也还是我的。就像工作,不论自己奋斗的,父母给予的,都只是外在形式,只要心是自己的,就都是我的。我想要的只是安逸舒适的生活,仅此而已,又何必在意从哪里得来的。心中是天堂,身在何处都是天堂。-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黎叔的的一句话:我想试试。过自己喜欢的,过自己想要的;不论想的说的做的,真实不虚伪;人就这么一辈子,我想试试。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颗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泥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这段话其实是微博上发起的一个活动:给自己写墓志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宠辱不惊,闲庭信步。我自横刀向天笑,管他冬夏与春秋。一个人想去写一篇东西的时候,一般会在3种心态下:1、激情,2、消沉,3、平淡。

人生就像是修真,人生的过程就是返璞归真,临死之时,你不想归真也得归真,应该认真考虑真我。鲁智深,到死时彻悟:“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人为什么活着?-

——人活着就是要好好地活着,做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事。-

需要解释一件事:我并没有自曝隐私的癖好,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闷骚的人。我只是觉得很多人都不考虑这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但我既然考虑到了,就应该拿来分享,至于它能影响多少人,那就只好看老天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