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之女忆父亲:问心无愧走过这一生

[复制链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发表于 2014-5-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1981年,时任《湖南日报》新闻研究室主任的张志浩,写信给郴州市桂阳县一中一位数学教师郁黎民,提出采访请求被拒。他随即又发来许多问题询问,得到回信刊载在《湖南日报》上,引起一片哗然,大家才知道郁达夫的大女儿就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当时的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是郁达夫在福建时的同事兼好友,看到报道连夜寻找,特别批示将郁黎民增补为正在召开的第五届政协特邀委员。彼时,郁黎民已经在桂阳做了近四十年的教师。

带着同样的惊讶,我们拜访了郁黎民老人,她已由大儿子邹诚从湖南桂阳接到了长沙,今年90岁高寿。她既有浙江富阳口音,又带有湖南桂阳味道,这昭示她一生的两段主要人生经历。她于去年89岁高龄出版了《我这一生》,用时一年多,回忆了自己的家人以及坎坷的一生,这是上世纪20年代生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缩影。她对自己书的评价只有平实的两个字“真实”。

“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电视里放着郁达夫的纪录片,郁先生指给我看她的祖母,富阳的郁达夫故居,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家。

富春江畔南岸的郁家,祖上世代为儒医,书香门第,到郁达夫父辈家道没落,母亲陆氏年轻守寡,抚养三个儿子。陆氏虽不识字,却懂得子女必读书求学的道理,所以从小家教极严。据说二儿子养吾初中时贪玩逃学,被母亲知道,陆氏一手揪住儿子,一手将菜刀在砧板上剁得咚咚响,厉声说要宰了这个不读书的儿子,喝令小儿子跪在一旁,说包庇不告是同罪!从此儿子们再不敢对读书稍有怠慢。

在陆氏的严教下,大儿子郁华留学日本,后成为北京高等法院的推事,二儿子郁浩在北京海军部任军医,小儿子郁文随大哥同去日本,成为30年代文坛的大作家,正是郁达夫。

今年是郁达夫殉难69周年,至今来到富阳,还可以看到家乡人以各种形式对他的纪念。1938年,郁达夫到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后到新加坡办报宣传抗日,新加坡沦陷后,撤至苏门答腊,在被迫做日军翻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现在当地一些老人家,还对这个留着胡须的人有着很深的印象。后在当地被暗杀,怀疑是日军所为。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建国初期,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

“做应做的事,生死在所不计”

除了郁达夫,郁家还有两人因抗日牺牲。

陆氏在日本逼近富阳城时,固执地留在老家,日本人进城后,她因不愿意给日本人服务,夜里偷偷逃到山里,死活不肯出来,结果在饥饿、寒冷、惊吓中死去。

大哥郁华在上海担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一方面救助进步人士,如共产党在沪工作的重要地下党员廖承志等;一方面严惩汉奸敌伪罪犯,在收到恐吓信后,仍然坚守岗位。“国家民族正在危机存亡之秋,我的岗位在这里,怎么能抛弃自己的职守呢?我应当做我应做的事,生死在所不计。”于一日清早被枪杀于上海寓所门外,成为中国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司法人员。

郁达夫在流亡印尼期间,帮助印尼当地的共产党及进步人士,也被反动力量枪杀。二哥郁浩抗战期间自开诊所为乡邻看病,常常免费治疗,富阳的男女老少都称他作“鹳山浩伯伯”,秋天还送来各种土产,表达感激。

郁黎民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很奇妙,他对父亲的记忆很少。抗战中,郁达夫带着第二任妻子王映霞和郁飞、郁云二子回到富阳避难,郁黎民远远看到了父亲,只是不敢上前相认,郁达夫也未敢认女儿,结果这一面竟成父女的最后一面。然而“郁达夫的大女儿”这个名号却跟随了她一生,影响了她一生。问起她对父亲的感觉,她说:“对郁达夫,我私人上没有什么,但是我敬佩他是一位‘烈士’。”

最寒冷的岁月,仍有诗文相伴

90岁的郁黎民,仪态依然有出自书香人家的端庄,每天读书读报,思路清晰,眼不花耳不背,与郁达夫先生一样是小眼睛,但目光专注,书纸上的人生经历从她口中道出,内容虽同,却有活灵活现的生趣。提到文革的经历,她依然对违背人性的不公,感到愤懑。情绪虽饱满,但是说完即闭口不言,静静地坐在那里。

文革的大字报贴满墙的时候,郁黎民已跟随丈夫邹陔笙在湖南省桂阳县一中教了14年书了。丈夫邹陔笙是农民家庭出身,却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会做古体诗,负责教高中语文。为人正直、忠诚,抗战时期曾是国民党62军机要秘书,解放前从事解放衡阳市的地下工作,由陈毅、李先念直接领导。结果,文革时,这些背景都成了将他定为“历史反革命”的说不清的证据,从此40年,直至90岁高龄的邹陔笙病危躺在床上才得以平反。

文革初期,一次工作组长找郁黎民谈话,说邹陔笙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勒令开除回乡受群众监督劳动,郁黎民有两条路,一是和丈夫划清界限,她和儿女可以留在学校;二是一起回家改造。郁黎民当时想,老邹在衡阳做地下工作时,一次险些被白崇禧手下的兵拖出去枪毙,他对解放衡阳是有功的,“他们虽然把他定为反革命,我却知道他是在做革命工作,在这大难临头的时刻,我如不能理解他,谁还能理解他呢?”毅然选择后者。在乡下呆了十几年,直到粉碎四人帮。邹陔笙后来对她说,她的选择救了他,也救了这个家。

到乡下的第一个除夕夜,雪从瓦缝飘在棉被上,郁黎民与丈夫偎在柴火旁守岁,老邹诗兴大发,当场做了首《岁暮遣怀》的七绝:“窜逐穷乡不值钱,是非颠倒竟谁怜。北窗风雪南窗雨,雨雨风风又一年。”两人相视一笑,将纸丢进火中。在最艰难的岁月,一路走过除了饥饿、寒冷、恐惧,还有诗文相伴,他们以此自嘲自遣,就这样相濡以沫度过了1966年最寒冷的冬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6540
发表于 2014-5-1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希望这也的文学能世代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