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词》与茶文化的东学西渐

[复制链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发表于 2014-6-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是绵延近千年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其境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茶叶早在唐代已负盛名。南唐刘津的《婺源诸县都置制笠新城记》曾记载:“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陆羽《茶经》中也有茶“生婺源山谷”的说法。但凡中国茶乡,山间水畔的“茶鼎煎正熟”之时,必然要有“诗情森欲动”的。自唐以降,历代吟咏徽州茶乡的诗词很多,尤以反映茶事、茶情、茶风的竹枝词清丽淳朴,音韵琅然。现存徽州茶乡竹枝词数量不少,被苏曼殊辑入《文学因缘》一书中的《采茶词三十首》,就是其中一组完整的竹枝词。“它即景即情的感怀,如同仙露明珠般的朗润,亲切细腻地描绘出一幅徽州茶乡,特别是松萝山茶区的风情画卷。历代茶诗茶词中述及采茶场景甚多,但如此多篇且充满诗情画意的竹枝词也是难得一见。同时,这些竹枝词提及的徽州休宁、婺源和松萝茶等,更是一份难得的近代茶文化研究资料。”(郑毅:《徽州、茶、竹枝词》)

苏曼殊并未说明作者是何人,只注明英译者是“茂叟”,是以这一组诗歌的真实作者长期以来都是“佚名”。而这一组诗有别于其他茶乡竹枝词之处,不仅仅在于篇幅整齐或堪为本土茶文化研究提供借鉴,更在于为中国茶文化的西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组《采茶词》见证了中国茶与茶文化进入西方的历史进程,而且至今仍是西方语境里中国茶文化的生动表述。值此“ 徽州学热”在国内外学界方兴未艾之际,笔者认为,对这一组诗歌的作者、英译以及在英美流播的情况,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脉络,重新认识《采茶词》及其历史价值。

这组诗最早于1840年发表在《中国丛报》第八卷的《中国诗歌》栏目里。译者茂叟曾是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后执教于牛津大学,本名W. T. Mercer,生于1822年,卒于1879年。1835年前后,他任香港殖民地大臣(the Colonial Secretary) 期间,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不少从事中英贸易的商人,其中就包括徽商。据译文前所附编者按说,茂叟自一位徽州茶商处得到这组诗之时,诗写在“一种极为精致,印有花边的红笺上”。———大约是茶商将这组诗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茂叟。徽商大多通文墨,读书明理,至于这位茶商是否就是原作者,此处没有述及。茂叟生平嗜茶,得到这组诗之后甚为喜爱,便亲自动手译成英文。该诗刊发时配有原文,原诗题为《春园采茶词三十首》(Chun yuen tsae cha sze. Sansheih show),作者是“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 据明清徽商研究学者唐力行先生介绍,李亦青当是屯溪知名茶号李祥记的主人。

有山有水更有茶的徽州,是商贾之乡,更为“东南邹鲁”。自晋时开始,徽州人凭借本土茶、木两业的资源优势离乡经商,蔚然成风。至明清,随着茶叶需求量的激增,徽州茶叶生产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一大批资本雄厚的徽州茶商更应时应运而生,足迹几半宇内,一度执茶叶贸易之牛耳。

到光绪年间,“徽茶内销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销者常及十分之八九。” 徽州茶商的贸易网络直至海外。在被太平天国运动阻断通路以前,徽州茶商的出口贸易长期以广州为口岸,依靠粤商与洋行交涉。苏曼殊原籍广东香山县,其祖父苏瑞文以经营进出口业发家,其父苏杰生正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经营茶叶生意。苏曼殊很可能因其父的关系,从洋行的渠道见到这一组诗的抄本,后来将其收录于《文学因缘》中,《采茶词》的原文于是得以在本土被保存并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记得以前看过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