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读书开始

[复制链接]

1302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6006
发表于 2014-6-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空闲时把旧博客上的文章逐渐清理出来,发现以前写的文章经过时间淘汰大都变成了废话。还能看看的,也就是关于读书、关于上课的一点心得而已。人生苦短,一时的快乐烦恼、悲喜得失、放得下放不下的,隔着时间一看全都不算什么;而当年最困扰自己的事,如今竟然连由头都想不起来了。至于那些青春和成长中有过的心情,当年曾重重地压在我们心上、占据了我们心灵的很大部分的,在我们任重路遥的人生中,也实在是轻飘和微不足道。于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后,在九年多的博客里还能留下的东西、还有价值看看的东西真是少之又少,勉强找出一篇关于读书的,竟让我想起了那句——唯有读书高。
以下正文。
                                     
内心欢腾的绝境冒险、海盗们恐怖的歌声、对于窥见的大人世界的不安,黑色森林里住着有魔法的老巫婆、纯真少年们的友情与别离……这些少儿时期读书的片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此后的人生的各面,有时是勇气和鼓励,有时是对孤独的慰安。它们是珍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永不消逝的风景。
                                                                                 ——岩波少年書庫

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我非常喜欢看日本的“岩波少年书库”。
每一次搬家后都会去找图书馆,无论是堂皇如殿堂的图书馆,还是拥挤寒酸的图书室,给孩子的书和给少年的书都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当年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人来到日本,曾经对日本的少儿书籍叹为观止。时代变迁,日本和中国的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中国给孩子的书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依然羡慕日本的孩子,有那么方便的图书馆为他们敞开着大门。
重要的是,有那么多精心做出的经典的书,经典的故事,经典的日文,满足着少年时代强烈的求知、好奇和冒险。

回想自己的少儿时期,真是一段过于苍白的岁月。我在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有去过正儿八经的图书馆,其实我至今都不知道我们那个小城的图书馆究竟在什么方向。家中的书柜、父母单位的图书室,父母办公室的书架,当然也曾被我翻了个底朝天过,记忆中却只有整套的毛泽东语录、邓小平文选,各种法令规章条文和不那么重要的文件,另外就是各种常见的字典、年表、历史年鉴——那个年代的基层公务员的办公室里枯燥无味和中规中矩的一切。可那真的是一段对于读书极其饥渴的年纪,我记得暑假我到父亲的办公室去做暑假作业,做完后就津津有味地翻那里厚如砖头的《百科全书》。而我对文学最初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父亲的那套《干部读本》的《古典文学册》和《现代文学册》。

我生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读书自然是到了八十年代初。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孩提时代母亲多病总在住院,童年对我来说只是一段望不到头的泛着书香的寂寞长日。幸好有书香的存在,才不至于太过黯淡无光。
说起来我最早读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是一套《科学家爷爷讲故事》,却很可惜后来我在自然科学方面却没有培养起什么兴趣。那是我对书最早的概念——封面是彩色的,里面是黑色的排成一排排的字。在这之前,我只读过有画的大开本,应该是当年流行的《看图说话》之类的杂志,但我总觉得那只是画片订在一起而已,对于装订整齐的白纸上的排列的铅字打心眼里向往和崇拜。当看到邻居家的哥哥姐姐坐在小板凳上看字书的时候,我真想自己能马上长到他们那么大,好能看得懂那满纸的蝌蚪,并像他们一样边看边炫耀般的笑出声来。
《科学家爷爷讲故事》是属于我的第一套字书,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我用铅笔头照着书上的字的样子一排一排抄写,当然不懂字的笔顺,更不懂得每个字的字音字义,什么是句子,什么是段落更是毫无概念,依葫芦画瓢地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也就没人认识,父母说我在写“蚂蚁排队”。邻居叔叔阿姨有时逗我玩,会喊:“妞妞,让我们看看你的蚂蚁排队。”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心机,总是骄傲地给人看。叔叔阿姨会问,“这是什么呀?”我便回答:“这是我写的书。”如今想想真惭愧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写出自己的书。好在,现在我和书依然保持着难解难分的缘分。

开始识字以后家里有了《儿童文学》,在我那个年代,还有一些关于革命少年、进步少先队员的故事,以及诸如生产队的小鸭子、车间的螺丝钉、给五保户张大爷送煤等的内容。间或有童话。现在想想好像叶永烈、叶君健等大家都在上面发过作品,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似乎也是在上面认识的。最初是父母讲给我听,自己会看以后,每个月到了月末就会天天期待新的一期的到来。一本小书对于一个月的时间来说太微薄,于是开始翻父母的书柜,和同学交换新书来看。《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岩》、《雷锋日记》等都是在小学时代看完的,我不能说那些书不好,在选择面非常狭小的年代,能读到那样的书也不失为一种学习,而且十七年文学里其实不乏文字功力好、叙事能力强的作品。但是,如果那时候有更合适的书读,我们应该有更加丰富也更加欢乐的童年。

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安徒生童话。我拥有的第一本安徒生童话是《海的女儿》。叶君健的翻译。于是属于海的女儿的那片蔚蓝的大海,至今仍是我心底最深的蓝色。童年关于寂寞的感受并不知道如何表达,却在《海的女儿》那里找到了深刻的共鸣和了解。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属于海的女儿的忧伤原来要更加深广,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所能感受到的寂寞。

所以我也喜欢《丑小鸭》。其实童话的世界也是残缺的,也有失落,有无助和胆怯,一如那时的我,不爱说话,不讨老师喜欢,不乖巧活泼。但是《丑小鸭》的结局是温暖的,那是我孩提时一直坚信的希望,仿佛到现在也仍如此相信着。

小学时代还读过苏联的儿童文学的一个选本,大概是五十年代初的翻译,上下册,真是很好的译文。除了俄罗斯人的名字很难记以外,其余的文句都极其好读。我真正喜欢俄罗斯文学是在上大学以后,但或许小时候就是这样埋下了种子。

上初中以后,对数理化很是恐惧,我妈妈的一位好朋友的儿子当时比我高一个年级,借给我仿佛是美国人写的《趣味物理学》和《趣味化学》。平心而论那真是两本好书,很可惜我朽木不可雕,在初中时期和大多数同龄女孩一样大迷琼瑶、三毛和席慕容。特别是初一假期开始读《红楼梦》后,基本上每个假期都贡献给了红楼。所以枉费了人家一番好意,最后终于和理科无缘。顺便说一下那个男生后来参加了物理的奥赛,后来去中科大化学物理专业,后来在美国读化学物理直到博士后,再后来回了国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冠之以国家实验室的头衔,被官方媒体誉为我国有力冲击诺奖的希望之星。而我,或许就因为《红楼梦》的缘故,至今都在读着这些圣贤书。

上大学前看过的最成系统的课外书,就是看完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版。但是写得太简单,根本满足不了少年的头脑对历史的各种幻想和对各处听来的所谓历史之谜的好奇。后来我们那儿有一家技术学校倒闭,图书馆的书被我做书店的舅舅收购,竟然收到了一套影印本的二十四史。我找舅舅把那套书磨了来,扛着那巨大的影印本跳着读自己最感兴趣——也就是有自己关心的历史之谜的部分。记得那时候正在热播《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报纸上也常有人写诸如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小说家言的文章,我常不服气,觉得三国演义怎么能编成这个样子,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把《三国志》看了个大半。后来参加文科试验班的保送生单独命题考试,据招生老师说全省学生里只有我把那么长的一段古文句读全都点对了。想来就是那《三国志》的功劳吧。也因此,我得以被领进了学术的殿堂。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种缘分,一本书很有可能就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或许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其实,我们读书都是在寻找自己心灵的契合点。我们的书架本身可能就是我们的学养、灵感以及本性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发表于 2014-6-1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多读书  读好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5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9089
发表于 2014-6-1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读书能让你成长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