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记忆中的人

[复制链接]

29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670
发表于 2014-6-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1.jpg
  那些我记忆中的人,如今,已随着光阴的逝去而逝去了……
  然而她们的故事却还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也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真切,那么实在,有如昨天一样,像星星发出的光,虽然微弱,但却明亮。
  刘三娘,年轻时守寡,育有四个子女,在我记事起,她就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脑后梳着一个纂儿的发髻,总是在家门前的大槐树下拿着一个大蒲扇边乘凉边照看着孩子。每个子女的孩子,都是她帮着照看大的,她喜欢孩子,一辈子都与孩子在一起,她是个热心肠的人,不仅照看自家的孩子,也帮着照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也是她看着长大的,总记得她对我说:“你小时候掉进东边大水坑里差点被淹死!你哥在看着你时,把你扔一边,自己跳到水坑里游泳去了。你刚会走,还走不利索呢,也跟着下水了,我正在水边洗衣服,看见了,急忙跑过去一把把你从水里给捞上来了,你还呛了几口水直哭,我这嚷你哥!拿着鞋底子追你哥,你哥还真害怕了,怕我告诉你妈,挨揍!赶紧把你的小衣服在太阳底下晾晒,我给你裹一件大褂子一直抱着你,等衣服干了之后,给你穿上,你哥才把你抱回家。”对这一段,我没有记忆,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拿着鞋底子追赶着一个小男孩儿的样子。这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一个热心肠的女人,每每见到我,就会跟我说:“丫头!走,上我家待会儿去,我给做贴饼子、熬粥”。话虽不多,也不是什么多么好吃的东西,却总能够让我心中泛起暖意,让我不自觉脚步转了方向跟随她走。如今人已逝去,再找不见那弱小的影子,又让我念念不忘的人。
  赵大娘,随夫姓,不知其真姓名,是妈妈告诉我叫赵大娘,我就一直这样叫了。是邻居,跟妈妈和得来,常来家里串门。初见她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娇小的身材,一头乌黑的头发,一根白发没有,很惊讶!也是在脑后疏一个小纂儿,总是面带笑容,说话轻柔,从不着急着慌,不像左邻右舍那些目不识丁的大嫂、大妈那样,一说话浊气上升,满口的大碴子味,声音高八度,五里地都能听到她们的声音,我是不喜欢这类人的。赵大娘的出现,一见面就让我喜欢。而且她识文断字,有涵养,是女校毕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或是高中毕业的样子,这在农村是极少有的。解放前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人们一直秉承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在农村,男孩子上学的也少,即使解放了,男孩子上到初中就很不错了,一般的还是以种地养家为主。
  由于是包办婚姻,赵大娘不得不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开始了一生在农村艰苦岁月中凄苦无奈的生活。
  她一辈子酷爱读《红楼梦》这本书,而且,一直伴她走完一生。她除了参加生产劳动、忙家务、生儿育女带孩子以外的空闲里,她就会反复苦读《红楼梦》,甚至它能将这本书背下来。我上初中的时候,放学在家只要遇见她,她就会给我讲红楼梦里的故事,比如:晴雯撕扇、晴雯卧病补裘、开诗社、黛玉葬花等等。宝玉的多情、黛玉的才情,晴雯的真性情……那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喜欢那份纯美,也很喜欢听她讲,因而,我对《红楼梦》印象深刻。
  赵大娘是个才女,能吟诗作对,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每逢春节,她家里的楹联都是她自己出联,自己写。我很羡慕。
  其实,她的才情淹没在现实的粗俗里,没有被人们认可,该参加生产劳动还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填饱肚子要紧;爱情毁灭在封建父母的婚姻包办里,男人对她从来没有说过实话;真性情也只能寄托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里,也只有在这字里行间,才能寻找到她内心的情感和期待。
  在我上高中时,赵大娘病逝了。他的儿子将那本发黄的、被翻得卷了边的《红楼梦》,焚化在母亲的坟前,随赵大娘的灵魂升入了天堂。我失去了一位知性女人的倾诉,可她永远不会失去我这个能够欣赏她而又怜惜她的聆听者。
  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平时总是乐呵呵的,人们都说他性格好,脾气好。爸爸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当大队长,带领社员们春种秋收,冬天带领男人们去挖河、修水渠,总是吃苦在前,干活在前,不与他人争长短,也没有享受在后。在那“吃大锅饭”的艰苦年代里,吃不饱,穿不暖,“享受”二字在那一代人们的心里是从来都不会有的想法和奢望,不敢想象。无论出工多少,每天只给他记一个“10”分,这已经是最高分了,一年算下来分红,我家总是欠生产队里钱,粮食不够吃的,别人家也好不到哪去,一样的穷,一样吃不上饭。可人们还是热情高涨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爸爸还要帮助那些手脚慢,跟不上大伙,体力弱的人,共同将队里分配的任务完成。在劳动间隙时候,妇女拉家常、纳鞋底儿,老爷们儿们抽烟、聊天儿。爸爸毕竟是读过五年私塾的人,也算是半个文化人,能写能算也能说,休息时,大伙儿也经常听爸爸说笑话,讲故事,都是一些有关敬老爱老尽孝道、忠臣良将、英雄好汉的故事。大家虽然劳苦,但心里高兴,毕竟推翻了封建制度,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有生活的快乐。所以谁都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觉得即开心,也不会觉得累,还能完成生产队交给的劳动任务,一同收工回家。
  我不太喜欢历史课,但是,对历史的了解还是受爸爸的影响。爸爸喜欢听评书。比如:《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耳濡目染,我也就跟着把这些评书听了下来,与历史课结合,对历史的发展也就有所了解了,断代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也是从听评书中得到了点播。
  爸爸是个忙碌的人,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帮忙,搭时间、搭功夫、还要随“份子”,还要将家里的锅碗瓢盆一同借出去(爸还自己掏钱买了300只左右的同一型号的碟子、碗,有两大筐装着),让村里的人使用,从不计酬劳,爸说:“这是行善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爸爸年纪大了,帮不了别人忙了,将东西也慢慢地送人了。后来,有的人发现了商机,专靠红白喜事发财挣钱,锅碗瓢盆也要用钱租赁才可以使用,这也是一种生财之道。而今,随着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变,爸爸所在的村庄拆迁了,平房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举办的红白喜事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环境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