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的“不良”表现

[复制链接]

29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670
发表于 2014-7-1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的授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分析文章论点、论据,明确课题“骨气”一词的含义。我激情满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 ...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的授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分析文章论点、论据,明确课题“骨气”一词的含义。我激情满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是亿万中国人的声音。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是永远不会倒下的民族!”
  一番“声嘶力竭”的鼓舞,将课堂的气氛引上了高潮,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每个学生都那样专注。我满意地微笑着,正待总结性地说点什么,忽然从教室的角落里传来嘀咕的声音,隐约听得“走狗”的字样。循声望去,声音源于班里一向厌学捣蛋的一个男生。这个声音在此时听来是极不和谐的音符,我当即皱起了眉头,其他学生忐忑地望了望我又扭头望了望那个男生,随即低下了头,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这倒是留给我一个冷静的空间,想想刚才学生们那专注的眼神,当然也包括那个男生,我干咳了一下,然后平静而又依然面带微笑地对那位男生说:“今天的课堂让老师看到了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你,一个认真学习的你”见那位男生喜形于色,“你有什么见解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不过最好在发表言论之前要举手告诉老师”我循循善诱。男生沉默了半晌,毅然站起身,说:“我认为这篇课文的作者说话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一片嘘声。想不到一直表现不良的一个学生竟有如此犀利的见解,我很好奇,“那么作者的绝对、不符合事实体现在哪里,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吗?我很有兴趣!”经我这么一鼓励,男生大胆地说到:“作者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古往今来,确实有很多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是同时又出现了多少民族的败类,怎能武断地下结论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呢?”这一番话让我始料不及,而出自这样一名男生之口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心里为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一下子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这下子课堂像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些同学赞同这个男生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我灵机一动,何不针对该生提出的看法,进行一场辩论?
  生1:我也认为作者的观点不够严谨,应该改为“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2:中国人中当然有优秀的人,也有坏人,吴晗会不懂这个道理呢?再说,我们写文章总得给人一点启发或鼓舞,吴晗写这篇《谈骨气》就是要鼓舞人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为“有一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这种表达效果吗?
  生3:我们在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限制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中国人。主要看它出现在什么语言环境中。
  生4:我同意他们的意见,想再作点补充。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处在主流的地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鲁迅说的民族的“脊梁”。
  ……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我同意他们的分析。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那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人,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说,这里其实有一种修辞现象:整体和部分可以互代。吴晗的文章中是用表示整体概念的“中国人”代替一部分中国人。这在修辞学中叫做“借代”。
  同学们都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无独有偶,当我肯定了该生的“不良表现”正是大胆质疑的精神,能启发大家更加辨证地来看待作者的观点时,就如打开了学生思考的闸门,一个个鲜明的见解喷涌而出:我认为“骨气”说在不同的时代应该赋予不同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137
发表于 2014-7-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待每个学生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