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复制链接]

2236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1981
发表于 2014-9-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如今,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为了出人头地的未来,他们不得不从幼儿园开始就牺牲游戏时间。每到周六、周日,大至初高中,小到三四岁,孩子和家长共同穿梭于英语、奥数、美术等补课班。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把孩子的玩耍时间变成学习时间,也许孩子们会因此付出代价。因为玩耍被自然赋予了太多的含义—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缓解焦虑,甚至提高智商。

 孩子需要自发玩耍

  许多家长让他们孩子的时间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提高课程—钢琴、围棋、英语、舞蹈,而那些自发的玩耍,比如追赶昆虫、看毛毛虫、跳格子,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地板上滚来滚去的玩乐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孩子健康成长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老式娱乐时间。虽然丰富的、有玩具的、有组织的活动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孩子玩那些在我们看似无聊的游戏的需求。结构化的活动填满了孩子的时间表,这让他们失去了做梦、幻想,也失去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的机会,这些曾经是我们和上一辈人在自己孩提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今的孩子却很少体会了。

瞎玩好处多且重要
  如果在孩子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也就是大人眼中的瞎玩,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尤其是“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
  自由玩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不可能把一张纸片在手上把玩、折捏半小时或者1小时以上;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也不可能一个人在海边弄一根棍和一堆沙子就快乐得不得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

玩耍会使孩子更优秀
 玩耍能训练孩子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
  由于玩耍具有一定的风险—玩耍中的动物警觉性较差,容易遭到捕食者**,因此玩耍行为很可能赋予了动物某种生存优势,它才会不断进化并延续下来。事实上,玩耍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新皮层是与高阶思维有关的脑区,去除了这一脑区的大鼠仍能正常玩耍,这说明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而早在哺乳动物进化出现之前,脑干就已经存在。这意味着与玩耍相关的主要神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而且还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结果会怎样?虽然没人知道答案,但很多心理学家对此表示担忧。

父母要当陪玩高手
 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但是一提到陪孩子玩,很多父母很头疼,不知道该陪孩子做些什么,儿童的游戏会经历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 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象征性游戏 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规则性游戏 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其实,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很多父母总认为,学习就该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对幼儿的教育更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学龄前所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5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9089
发表于 2014-9-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让孩子快乐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