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市卫生系统六名医疗卫生人员讲述援藏故事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609
发表于 2014-12-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日前,池州市援藏医疗队在山南地区完成半年的援藏任务,载誉归来。他们以山南为家,不计安危,克服高原反应、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在对当地的医疗援助上。期间,黄金保、巩彦丰、王翔、汪攀文、杨明虎、黄志华六名队员不仅主动深入贫困牧区为农牧民送医送药,还积极深入基层医院开展传、帮、带,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藏民的好评……

   1 埋头实验室 “做得多说得少”
    汪攀文(市疾控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
    援助点: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疾控中心
    汪攀文今年5月从池州出发时,家中的宝宝才8个月大。跟家人离别,有太多不舍,但考虑西藏山南地区疾控中心需要理化检验人员,他在家庭与工作中纠结一段时间后,最终选择加入援藏医疗队。在藏工作半年中,作为领队的他尽管一直在吃药,还是坚持和5名队友“一起来,一起走,不早退”。

    上班:埋头实验室做检验
    到西藏山南地区的第一晚,汪攀文便有了明显的高原反应。“睡不着,一躺下呼吸就困难,只好坐起来保持呼吸顺畅。两天后心口疼痛不止,身体撑不住去医院检查——心肌缺血,挂点滴、吸氧、吃药,一星期后症状缓解一点,才正式上班。”汪攀文说,由于心肌缺血,他之后每天必须靠吃药缓解高原反应,加之新岗位工作量大,不定时加班,埋头实验室的他体重迅速下降近20斤。

    “当地领导建议我回池休养,我不想轻易放弃,也不愿拖大家后腿。”汪攀文回忆道。在当地,汪攀文的工作是对生活用水、食品安全进行检测和监测,“做得多说得少”是他留给同事的印象。

    下班:系上围裙变“男厨神”

    上班做实验,下班也不闲。“隔上几周,我们就去汪队长那吃饭,手艺杠杠的。”队友纷纷称赞汪攀文的厨艺。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半年,汪攀文为队友们烧出了一桌桌可口的家乡菜,缓解了队友的思乡之情。“大家一个月聚餐一两次,每次都吃得热热闹闹,然后散去,回归岗位全身心工作。”

    远离亲人的半年间,对居家好男人汪攀文来说,对工作尽职却对家庭意味着亏欠。“因为手艺好,之前在家都是我烧饭,走了半年,妻子没有我的照顾,消瘦不少。”提到家人,汪攀文有些哽咽。原来,到西藏后,他和妻子视频聊天,发现妻子瘦了许多,再三追问才知道妻子照顾孩子顾不上三餐,瘦了近20斤。”可即便如此,汪攀文还是坚持完成半年的援藏工作。“因为援藏,我收获了人生中一份珍贵的回忆,宝贵的财富!”

    2 晕车不晕工作 缺氧不缺精神

    杨明虎(贵池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援助点: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
    杨明虎对自己的援藏工作总结为12个字“晕车不晕工作,缺氧不缺精神”。

    气温、海拔忽高忽低
    半个月瘦了10多斤

    “到了西藏山南地区后,6月中旬,我和同事一起对当地7个县14个乡镇村的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督导检查。翻山越岭了半个月,因为气温、海拔忽高忽低,身体明显吃不消,快速瘦了10多斤。”杨明虎调侃自己道,在山南地区,他体验了别样的下乡生活,弯弯曲曲道路,让一向不晕车的他也加入了晕车大军。“山底穿短袖,山顶穿棉袄,我一边晕车还一边换装。”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杨明虎对山南地区的另一种感受。“有一天我们到了浪卡子县,在县医院检查发现一位40岁高龄的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即将待产,以县医院的条件很难保证生产安全,可病人安全意识淡薄,不愿转到拉萨医院。”杨明虎了解孕妇情况后,立即和4位同事一起为病人和家属讲解生产风险,他们足足劝说了1个多小时,孕妇最终同意转院,后来听说孩子平安诞生,大家都感到很安慰。

    晕车不晕工作
    缺氧不缺精神
    克服晕车、高原缺氧、条件艰苦、饮食不习惯等困难,杨明虎针对当地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还提出了合理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现场培训。“我的‘晕车不晕工作,缺氧不缺精神’宣言,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管怎样,不能耽误工作。”
    在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半年,杨明虎上午去门诊,下午带教乡镇卫生院进修人员,“当地的专业水平不高,一次幼儿体检,一位工作人员竟为3岁小孩量出145厘米身高、4公斤体重,他们连基本的标识都识不清,必须一步步教会。”

    紧张的工作节奏,让杨明虎工作时间很不稳定,住宿处的藏族老阿妈看见他每天走很远的路上下班,回家时满脸疲倦,便将家中自行车借给杨明虎上班用。“当时很感动,有种回家的感觉。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都是骑着老阿妈的车上下班,心里暖暖的。”杨明虎自此和老阿妈结下深深的情谊,每次碰面都是会心一笑。

    9月底,杨明虎82岁的父亲在家摔倒致股骨颈骨折,需住院手术,因为援藏纪律和工作需要,杨明虎无法回家照顾,只能将对父亲的心疼和牵挂深深埋在心底,依旧微笑着为每位就诊儿童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3 男子汉“温柔” 女汉子“粗糙”
    黄金保(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
    黄志华(东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
    王翔(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
    巩彦丰(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
    援助点: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人民医院
    措美县是山南地区辖下的一个县城,平均海拔约4200米,最高海拔6777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降水量约300至400毫米。“当地风大灰大,缺水缺蔬菜,光照长,平时出门不戴帽子,会被晒脱皮。”来自我市的女汉子黄志华对此深有体会,“10月底回家,家里人说我又黑又老,我对镜自照后哭笑不得,皮肤糙糙的,确实不像女人。”

    男子汉的“轻声细语”
    刚到西藏时,几位年轻医生对当地的一草一木颇为好奇,可在被高原反应“袭击”后,都有点措手不及。“嘴和脸都发紫,头痛难忍,还流鼻血,话都说不出。”黄金保回忆当时的状态,眉头紧锁。而王翔的症状比黄金保更严重,“我在床上躺了一整天,不吃不喝,靠着氧气袋和抗高反药慢慢恢复行动力。”王翔说,当时,当地医生让大家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快步走,要“轻声细语”。

    据巩彦丰介绍,当时安徽的一个队友因为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回,“为了留下来,为了完成援藏任务,我们4个人乖乖在宿舍休息了5天。”整个援藏期间,呕吐、拉稀等症状同样伴随左右。“住得地方没有水,平时生活用水得到几百米外提。”巩彦丰说,刚到措美县时,他每走两三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喘口气,调整一下呼吸。“到西藏后,我们几个男医生都没有大跨步走过路,有时我自己都着急,可快不了。”

    女汉子的“闻风而动”

    最困难的还要数晚上睡觉。“援藏半年,我每天最多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睡梦中经常被憋醒。”黄志华是我市援藏六人中唯一的一名女性,但她工作起来却是典型的女汉子。

    黄志华被安排在当地妇产科。“那里的工作人员没有无菌操作意识,打点滴都直接扎针,不消毒。妇科小手术使用的器械消毒很少,设备也很老旧。”后来,在黄志华、黄金保、巩彦丰、王翔的共同努力下,医院采购了新的消毒设备,全院无菌操作理论、实践课也由4人轮流带教。

    援藏期间,黄志华将所学的难产、助产知识一点点传授给当地医生。有一次,孕妇白天过来,晚上才临产,因为小孩仰面出,是难产病状,当地医生实践经验不足,看小孩脸被挤得青紫,误以为是怪胎。黄志华听到消息后赶过去,教他们一些助产方法,让小孩顺产下来。“因为生产时间太长,小孩生下窒息,几位接生医生吓到了。产房没有插管,我只能嘴对嘴,为新生儿做心肺复苏,过了一会儿,新生儿恢复了心跳。”后来,新生儿和产妇状况都恢复平稳,家属在得知是援藏医生帮的忙后,通过藏医给黄志华转达了谢意。

    通过这次事件,黄志华和队友们意识到,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较高的医务工作者,才能铸就一批“永远不走的援藏大军”。接下日子里,他们尽可能为医院补充“知识血液”,王翔临走时,还为医院买了书籍,供当地医生学习,将医疗系统的“输血工程”变成“造血工程”。 (记者 冷静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