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雨 阴 晴 看 吴 襄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989
发表于 2015-3-1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坐落在安徽池州九华山脚下的老田吴村,是一个吴姓大村庄,一世祖吴栋材是西汉永康间太守,后来因弃官隐居,看上了九华山这个风水宝地,遂定居其山脚。从此以后子孙繁衍,遂成大族。由于九华山下的大盆地,地形相对封闭,因此居住此地村庄较少外界骚扰,相对安全,村庄不用迁徙。所以吴氏自一世祖定居于此地,就没有因朝代更替或周围战争的影响而迁移过,是一个2067年没有移动过的村庄。这恐怕不独在池州,就是在整个江南,也是十分罕见的古村落。
唐代李白经过老田吴村时候,老田吴已存在800多年了。他惊叹老田吴的历史,感慨地写下了“洪荒既已判,江天今以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的诗句(图是古代乡村一级组织)。
    老田吴人才辈出。汉宣帝元康丁巳时,就有吴氏一世祖吴栋材公,他做过顺元太守,后迁六安县令;东汉时有吴卿玉公,官至侍御史,见王莽欲篡汉,归隐老田。唐时有吴器高公,历任歙州刺史,颇有政声;吴胜华公,智勇过人,因抗拒黄巢入侵有功,被唐朝授予招信校尉。宋时有吴鹏飞公任穆州知州;吴止道公,宣和时授南阳知州 。。。。。。名卿钜公,历代不断,其中,尤以清初康熙时礼部尚书吴襄,才、德、位俱佳,当时才俊竟莫能右。
吴襄,字七云,青阳人,年十一补博士弟子,为诸生,负盛名,凡四方文学之士,无不为之延誉。膺荐纂,修历代诗余。老始获隽。康熙已成进士,官礼郭尚书,供奉内廷。襄持端谨,督学顺天时,陈滏水事宜及民间。利弊俱见,采纳。工诗文,学行为时所重,縊文简子。庆棋,康熙庚子举人,工书画。尤精于医,兆雯,雍正甲辰进士,官编修直史馆,勤于其职。以病归
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吴襄,字七云,池州青阳人(清代,九华山属池州青阳县管辖)。11岁时补为博士子弟,做秀才的时候就负有盛名。国内的文人墨客对他交口赞誉,因知名人士推荐,参加了《历代诗余》的编纂。(尽管如此,吴襄直到老年,诗的才华才展露出来),终于在康熙葵己年考中了进士(康熙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常常参与皇帝家、国之事的商议)。
吴襄人品端正,为人谨慎。他在顺天时做督学时,处理陈釜水一事,传遍坊间,利弊都很清楚,最后的处理意见也被皇帝批准(当成范例)。吴襄擅长诗文,学问和人品都被当时的人们所看重,所以他死的时候被朝廷赐给了他一个文简子的谥号。他的大儿子叫庆棋,是康熙庚子时的举人。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擅长于医术。小儿子叫吴尚雯,是雍正甲辰年的进士,做到编修直史馆的官,勤于政事职守,后因病告归。
这是《大清一统志》对吴襄一生的记录,然而数年来,民间对于吴襄的传说一直流传着,言之凿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吴襄幼时即很聪颖,读书上进,超出常人。但为人却很谦逊。少年的吴襄,常为人所欺负。别人特别拣他路过,吐口唾沫,扬他一脸,有的揩鼻涕也要揩在他身上。玩游戏的时候,也常常骗他,但他也不以为意,40时岁时,他还遇到本家侄儿的侮辱。吴襄一直在考,但就是考不上。因为他的 文章用意深刻,文字老成,考官一直不能识别他的才能,因此淹没很久。40岁正逢大比之年,他又去考,他的侄儿笑他说“老爷文字老,年年考不到”,吴襄满腹学问,遇此讥讽,内心悲愤交加,这年他果然名落孙山。但他也强压着悲愤,一笑了之。
年年科举的失败,使吴襄对朝廷的用人制度开始怀疑,他悲凉地写道:“金山壁立破苍茫,吸引南条水一方。海气浑天笼北固,江涛卷雪走东洋。钟声夜醒蛟龙梦,墨宝精眨日月光,白笑不如栏畔石,十年三惹御衣香。”落款是“家居香山朝九华”。这首诗正好被前来金山寺进香的康熙看见,招来主考官,狠训了一通:“这样人才不招。你要招什么人?你们要是不会做主考官,我自己来当好了。”因为康熙皇帝的这番话,吴襄的命运发生了逆转,第二年他便中了进士,这年他五十二岁。做到礼部尚书的吴襄,依然待人谨顺。他的两个儿子据说是妾生的,但两个儿子也中了举人。其中小儿子尚雯还中了进士,父子同在翰林院,荣耀一时。但吴襄遵照祖训,没有将他编入家谱。据说北京有条吴襄街,这里居的是他的后代。
吴襄的一生为人谦逊,与他的妻子陈秀莲有着极大的关系,她敬佩丈夫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鼓励他立志上进。她忍受着多年的痨病的折磨,忍受着乡邻从门前掩鼻而过的羞辱,在丈夫去南京考试没有路费盘缠的时候,依然鼓励丈夫去应考,她选了两棵白菜,连根一起腌了,筑了两坛,要丈夫带在路上吃,取意“连棵发”,也就是举人,进士要接连而中。吴襄终于像她的意愿一样,接二连三地中了。然而正是吴襄金榜题名之时,她却因为贫病交加,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心里敬重她的吴襄没有将妾生的儿子上族谱,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吴襄一生著作很多,尤工诗文,他的《百梅诗》至今依旧保存在老田的族谱里。《百梅诗》是吴襄的一组应制诗,共一百首。这么多首诗只咏梅花这一个题材,还要做到篇篇遒劲,没有相当的才性是难以为继的,可是吴襄以他非凡的才力,似乎不太费力地就做到了,实属不易。百梅诗不仅倾倒了当时的文坛,也激起后人的无限仰慕。本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在安庆日报退休的唐大笠编辑就曾以《百梅诗》为题材,画了一百幅梅花组画,以表达敬仰之情。这一百幅梅花,画得意境各不相同,无不得益于吴襄《百梅诗》意蕴的富赡。现将百梅诗选举四首如下,以飨读者:

寒风点雪见稀奇,似与东皇别有私。绝冷淡中偏带艳,最苍凉处特横枝。
灯红古驿人眠后,月白空山鹤唳时。一段凄清君莫问,千年唯许老逋知。

漠漠轻烟簌簌霜,疏枝冷落寄僧房。琢残悬圃千枝玉,分得孤山一瓣香。
窗外月痕留粉照,檐前风影曳珠光。自怜岁月同清苦,驿路相看欲断肠。

木落荒山影半空,疏花隐见淡烟中。忽惊岭上春初动,便觉窗前月不同。
屐齿香粘樵径雪,帽檐寒压酒旗风。情多果化身千亿,到处人家画放翁。

江云作合冷仓州,每为寒香策暂留。角断钟残天地老,枝繁叶落古今愁。
半桥驴迹寻诗路,几树鸦声索酒楼。谁说孤山芳信任,千年尚欲笑王猷。
这些诗既是歌颂梅花阅尽苦寒而冰清玉洁的品格,也是诗人历尽沧桑而独立不迁的人品写照。
吴襄的诗总体说来,风格俊朗,有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风,略有不同的就是吴的造句瘦硬,意境微带苦寒。这里再举三首诗人写九华、齐山、杏花村的诗歌,以作补充。
                      游无相寺
不辞清晓赤松扉,却值支公久未归。山鸟呼来天欲雪,卷帘唯见白云飞。
这是吴襄晨游九华山无相寺写下的一首轶诗,是我在无相寺的碑刻中发现的。无相寺在老田吴村南约二里处,故吴襄与寺僧应该是极熟的方外友。是个没事经常去的地方。无相寺在清初的时候,虽然颇为寥落,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诗人喜欢的清闲所在。
                     游齐山
醉来石上同舒眼,春到江天处处青。诗酒莫谈先辈事,湖山不改旧时形。
微茫马迹花间路,婉转莺声柳外亭。一线远江斜日下,难将好句谢山灵。
这是诗人游池州齐山时留下的诗句。此时的齐山,花春柳绿,江天一线,淡然静坐,春愁,却由远而生,诗人遥想人间,万事匆匆,只能暂适而已。
湖山
兀坐湖山巅,醉向湖山语。当年沽酒人,杯杓在何所?
芳草成一湾,落花钟数杵。山水悄无言,日荡江中嶼。
这是诗人独坐在池州杏花村的湖山上,纵目四望,想起世事沧桑,往来古今,所发出的兴叹。

青阳县博物馆藏有吴襄草书真迹一幅:“吴襄宣纸本。纸裱,纵112厘米,宽43厘米。文为草书七绝一首:“我眠青峰弄澄潭,君戴貂蝉碧玉簪,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末署“诗一首并亲书”。款署“吴襄草书”,钤朱文篆书“吴襄之印”。白文“崇伯学士”二印。”算是难得一见的吴襄遗物了。
吴襄死于在京的任上,归葬于故乡池州。不知归葬的船运错了地方,还是看了风水的缘故,吴襄不是葬在九华山,而是葬在九华山西面70多里外的贵池区涓桥镇三友乡涓桥中学北侧老卫生院所在地。墓対着的小溪叫云溪,不知道是因吴襄的号而命名这条流水,还是因为这条流水先叫云溪而误导了归葬者,以为是他的老家,把他葬在这里。他的墓,文革期间被当地无知者掘开,据说他还是颜面如生,眼镜还好生生地戴在脸上。有人说他归葬时,雍正皇帝也恰巧驾崩,这帮人就草草将他下葬,赶紧回去奔皇帝的大丧。据说吴襄的碑文正面是雍正赐的汉文,反面是新君乾隆赐的满文。如果是真的,这足以说明吴襄的德行和两代君主对他的情感。
吴襄在九华山有个读书堂叫天籁轩,在东岩。地因人名,天籁轩也应该算是九华人文胜境之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