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古建筑

[复制链接]

990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中级会员

积分
3291
发表于 2013-8-2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九华街寺庙丛中。晋隆安5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始创九华佛寺。唐开元年间赐额“化城寺”。唐至德初年(762年),乡绅诸葛节买地造梵林,请卓锡九华宴坐东崖的新罗国僧人金乔觉入居。唐建中初年(780年)池州郡守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梵林。金乔觉99岁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王菩萨化身,即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

  南宋末住持僧广厚、元至治初住持僧真观、明洪武24年(1391年)住持僧宗琳、法鉴逐步将其扩建为丛林。明宣德10年(1435年)住持僧福庆重修并建东序寮房,明正统年间住持僧道泰继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塔、石阶组成西序寮房。明隆庆6年(1572年)徽州商人黄隆鼎重修。清康熙25年(1686年)池州知府喻成龙再修并增建聚华楼。化城寺始具金山总丛林规模。后来也曾加以修缮。现存化城寺由四进殿字组成,即灵宫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寺前有广场,阶下有放生池,背倚虎形山,依山布局,逐层深入升高。两旁建筑排列整齐,空间比例协调,既对称,又富有变化。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硬山顶、马头墙、砖木结构,上盖琉璃瓦。山门与后进藏经楼以凸字形与山形相联,山门与二殿屋檐相连。二殿五间,画栋雕梁,有狮、象、海藻、牡丹。三殿即大雄宝殿,五通间隔扇。全是菱花格,下浮雕博古、八宝等物,中刻有海榴、仙桃、梅花、兰草等花卉、鲜果。藻井上是“九龙盘珠”,九龙缠绕交错,生动多姿、明珠四射。后殿即二层藏经楼,明代万历14年、27年神宗钦赐九华山的《藏经》、明代无瑕和尚亲笔摘抄的《妙法莲华经》(即血经)、明代神宗颁赐的《圣旨》、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以及大量名人字画、古器物等现均藏于此。

  民国年间,曾在化城寺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并为九华山佛教协会驻地。文革时寺庙遭到破坏,1981年又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同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献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拙全国重点保护寺院。

  肉身宝殿——九华山唯一的塔殿式佛教建筑。唐开元7年(公元719年)新罗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卓锡东崖,99岁时(公元784年)忽召僧徒告别,跌跏示寂,其肉身跌坐函中,经三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僧徒尊其为金地藏,即在圆寂之地(后称神光岑)建石塔设殿宇,将其肉身移至石塔中。明万历年间朝廷颁银重修塔殿,赐匾额"护国肉身宝塔"。时殿门朝北,建八十四级台阶。清康熙22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同治初年山洪冲决,继又重修,改殿门正南向,建81级台阶。

  该寺殿字高大,上盖铁瓦,四角翘檐,殿内汉白玉塔基,建有七层八方木塔一座,上置大小地藏王菩萨塑像56尊,另10尊阎罗王塑像分置两侧,大殿南门厅悬挂"月身宝殿"和"东南第一山"匾额,北大门门厅上悬挂黎元洪手书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篆体匾额。殿字总面积705平方米,内存记事、功德碑8方,石刻楹联3副,题刻2处,琉璃灯1盏,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88年4月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保护寺院。

  慧居寺——坐落在九华山天台峰脚下的闵园竹海中。原名“慧庆庵”,始建于清代中叶。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并易名“慧居禅寺”。抗日战争期间,青阳中学迁到此地,后来曾重修殿宇。1984年又将所有佛像上漆贴金。该寺由前后两大殿及月牙宫三部分组成。大殿正面供三尊高大的“三世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尤其两旁的十八罗汉塑像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满堂佛像全用漆夹苎麻制成。寺内钟鼓法器陈设齐全,立柱上刻满了楹联,殿堂内挂满宽大的匾额。慧居寺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背倚高山,面临竹海,环境优美。

  净信寺——古名安禅院,又名碧云庵,俗称“老庵”。位于碧云峰西南黄匏城下,笔架山东麓。唐开元时赐额“云门寺”,宋绍兴年间易名净信寺。宋代诗僧希坦(号率庵)曾栖居此寺。

  现存主殿石屋面阔5开间,进深3间,面积93平方米,系明代建筑。石墙、石梁、石柱,全为条石结构,梁柱斗拱均为云纹雕饰。石柁上左右各有斗拱承托桁条,屋面为古瓦铺盖。柁梁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个楷书大字,落款为“成化十六年住持僧觉净,徒明顺、明通立。”因大石梁断裂,配竖两根石柱。柱上刻有“大清雍正丙午黄钟月下院之吉,住持僧俗良重修”等字样。大殿内有石龛、石座、石案。石案正中脚刻有“嘉庆十六年信士男口余”等字样。存有清嘉庆重修碑记一方,整个建筑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建德文庙大成殿——座落在东至县尧渡镇东北的白象山下、梅城河边。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文庙旧时为尊师、讲学、祭祀场所。

  据《建德县志》载,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在城东来苏坊。宋嘉定年间知县吴渊,移建于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41年(1631年)知县杨锡璜改建于梅城西北,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高寅再复建于城西北隅。光绪31年(1905年)按察使邑人周馥独揖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按旧址大小规式重建,民国初年周馥四子周学熙以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形式改建,故称“水泥大成殿”。现有面积372平方米。座北朝南,东、南、西开有双扇大门三,外为回廊,高约10米。雕梁画栋,斗拱重檐飞翘,中嵌大成殿额,绿色琉璃瓦面,脊塑二龙戏珠。水泥大成殿宏伟壮观,为文庙建筑史上之创举,1989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l995年5月25日遭洪水冲毁。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座落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背依龙王山,南临南阳林场,陵阳至南阳公路环绕而过。

  太平山房取祠堂形制共三进组成,后进系明朝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它始为陈氏公堂,明永乐年间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公堂作学馆,以便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投宿和兴办义学,时秋浦县(今贵池)邑令钟学题匾"聚德堂"赠之。咸丰二年(1852)扩建前进,成现在规模。

  全山房呈长方形,座北面南,通面五开间计15米,进深三进71米,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门前原有一方高大照壁遮掩大门,取意“关门闭户掩财飞”。正门墙壁为五层四脚牌坊形,顶高10米,斗拱飞檐,坊顶是块“鲤鱼跳龙门”浮雕,下镶嵌一块勒刻“积善流芳”石匾,匾下是砖雕八仙图,神情妙肖。大门门榻上雕刻“双龙戏珠”。石匾和浮雕两侧是“凤落宝地”和“麟吐玉书”山水壁画,整个正墙,白粉涂底,花砖镶边,壁画映带。

  山房为三进六脊砖木结构。每进都有门厅、正厅,两厅之间有廊庑连接,组成四合小院。每进房屋有正脊两个,一二进、二三进间屋脊,构成“工”字形。每进各有一大天井,东西各有两个小天井。内部满堂柱造的抬梁式梁架结构有明柱116根,都在合抱之上,画梁雕栋有山水人物、飞鸟走兽。后进为楼台,花楼四周有大理石浮雕、花柱栏杆、石柱、石阶、雕花窗棂。1986年7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陶公祠——又名陶靖节祠,为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位于东至县东流镇牛头山上。

  据清嘉庆《东流县志》载,东流镇,晋为彭泽属地,陶公任彭泽令,种菊于此。后人仰其高风亮节,故其地曰菊邑、江曰菊江,继又建祠。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万历元年(1573年)将陶靖节祠移建于菊江门外鳖石矶,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移建于秀峰塔前之今址。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东至县文化局拨款重修。

  陶公祠现占地366平方米,祠三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正厅立陶公塑像,"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的史籍、图片。祠前四周砌古风古色花墙,庭院中央有鹅卵石道直通院门,院门首嵌“陶公祠”石额,左右植五柳、松竹,白墙黑瓦,翠竹掩映,幽静清新。1993年东至县文化局铸陶渊明玻璃钢像于正厅,供游人瞻仰。1981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李氏宗祠——座落在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始建于明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光绪年间曾先后重修,是一座砖木结构古建筑。

  该祠坐北朝南,面阔17.6米,进深50.4米,总面积887平方米。前后共三进,由前厅、事堂、寝楼组成,为四合明堂形式,抬梁式梁架结构,方形石柱,顶梁而立。每一进屋面为硬山两坡式,山墙上砌马头墙。

  祠前两边墙上嵌有花卉图案石板,祠门两侧立石鼓,鼓面阳刻"狮子戏球"图。前厅后面正中有天井,经庑廊进入享堂(又名‘叙伦堂’),是李氏族人聚会之所。两边厢房照壁正中刻有楷书"李氏家训"全文。从照壁两侧,绕后天井,登石阶即到寝堂,这是族人议事之地。内部全部木雕彩绘,秀巧雅致。底层台基青石栏板间设立柱,望柱头雕工技艺巧妙。

  该祠布局严谨,设计奇特,做工考究,颇具匠心,尤以雕刻为最,是典型徽派建筑,1982年9月被青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姚氏宗祠——座落在贵池区刘街乡姚街村,为明、清木质抬梁式建筑。宗祠坐北朝南,正祠五进,42开间,计699平方米,内有明嘉靖21年(1542年)的“来龙碑记”和三块匾额。住宿房为民国时所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行祠石壁庙——座落在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是地藏菩萨金乔觉的行宫。金乔觉上九华山前,曾在此落脚,上九华山修行后,还常来此地。当地群众为纪念他,集资建造行祠,当地名人吴用之在门楣上篆书“九华行祠”四字。现今仍嵌在门楣上。明弘治年间重修。《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利《乐输碑记》嵌在庙壁两侧。《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云"昔有金地藏者,新罗国王之友庶也,唐肃宗时浮东海来青阳,至吴氏地以居,孟光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诸城峰闵之寺居,以为修行之所,今化城寺是也。"

  曹氏宗祠——原座落于青阳县陵阳镇济阳村,明末清初建筑。宗祠面阔20多米,进深60多米,主体建筑为门楼、明伦堂和寝楼三进,四合明堂形式,抬梁式梁架砖木结构。祠内石刻木雕,画栋雕梁,玲珑精致,朴实端庄。为了更好地保护该宗祠,按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意见,青阳县政府决定将"曹氏宗祠搬迁至县城,新辟为青阳县博物馆。

  杜氏宗祠——位于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明清建筑,系晚唐诗人杜苟鹤后人所建。祠为三进,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每进以厢房、天井相属,石板铺地,为满堂柱造抬梁架结构。六十八根粗状木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交错,木雕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石精雕细琢繁褥的花卉、禽兽图案。后进高出前进近一米,两侧开门,砖雕甚多。整个宗祠规模宏大,古朴壮观。祠前尚存放生池、古井等。1988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位于石台县兰关乡琏溪村,系明代抬梁式木构建筑。宗祠面阔24.4米,进深32.7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满堂柱建造,布立柱七十根,曲梁与柱子衔接用丁头拱,檐柱与廊柱均用"柱头科"斗拱。雕梁画栋,刻工精细,气势雄伟。省级文保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