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民歌:乡村特色文化名片

[复制链接]

1671

主题

7

好友

0

金币

注册会员

积分
459
发表于 2014-5-1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在池州这片龙山凤水之中,蕴藏着无数美丽的传说,这里风纯俗美哺育出许多俊男靓女,他们心口相授传承着遐迩闻名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罗城民歌。

    历史悠久  民歌百年传唱  

      罗城,地处沿江江南,九华山麓,在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东南的许桥、童溪、渚湖一带。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千百年来,罗城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并在田间地头上创作出自娱自乐的罗城民歌。


       大诗人李白寓居并漫游池州时写下的诗作《秋浦歌》十七首中就有两处提及贵池民歌。如“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了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放歌,那歌声在寒冷的水面上震荡着。明末清初,政治活动家、文学家、贵池人吴应箕在《卷园诗集序》中曰:“予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诗在民间矣。”


       史料记载,池州傩戏在明嘉隆年间已盛行,而傩戏的主要腔调之一傩腔就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及南戏声腔时说:“夫南曲本市里之谈”;“以村坊小曲而为之”;“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现存池州傩戏也有戏联曰:“村歌,社舞”。这些都说明,延续了六百多年的池州各宗族的傩戏多吸收了当地的民歌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即傩腔。


     罗城民歌兼含民歌体裁的三大类,即号子、山歌、小调。 民歌中的号子,大多含有口号之意,而罗城民歌中的插秧号子,则更具音乐性。在罗城,山歌几乎是人人会唱。歌词曰:“山歌本是古人留,留与后人解忧愁,要是一天不唱歌,三岁小孩也急白着头。”  


      罗城山歌,所唱多是徵调式,节奏也大多自由。罗城的山歌中,最为流行的当数“慢赶牛”了。罗城民歌演唱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如表现男女青年私订终身的爱情民歌,非常鲜活、传神。


      插秧时要唱秧号子,先请歌手站在田埂上甩秧领唱,大伙儿插秧和唱,满山遍野都是歌声。耘田时唱《慢赶牛》,也是一人领唱大家和唱。至于“慢赶牛”名称的由来,实乃我国农耕社会的农作活动中的农民曳鞭驱牛的形象写照。其速徐缓,如牛之步武也就自然而然。千百年来,牛与歌同是农民的命根子。

       罗城民歌之多,当数小调。可谓是“满畈遍野都是歌”。仅曲调,就有近百种。宫商角徵羽,五音咸备。诸如“洗菜苔调”、“采茶调”、“拜姐年”、“扇子调”、“花鼓调”等等。


      这些小调,形式规整,旋律性强,曲调优美,风格多样。或朴素、或华丽,或谐趣、或泼辣。类型多样,题材广泛。所涉内容,多农事、风俗。常咏唱四季、五更、十爱、十恨、十绣及十二月等包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分节歌,尤其是青年男女情爱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可以说,民歌就是民情、民心、民风、民生的本质反映。


      歌海寻生  传奇歌唱生涯

     1958年7月,农民歌手姜秀珍,带着泥土的芳香,参加了安庆地区文艺汇演,首次把罗城民歌唱出了县城。同年9月,她又被安庆地区选拔到省城合肥,参加全省第一届音乐周汇演。自此,贵池罗城民歌响彻江淮两岸。从此,小小的罗城山村吸引着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观光采风,络绎不绝。


     1960年7月,作为农民歌手的姜秀珍,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把罗城民歌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编辑部吴超、诗人贺羡泉等专家学者来罗城参加公社举办的赛歌会。吴超编辑看到农民歌手们与社队领导干部们登台赛歌的热烈场面时,情不自地的唱道:“罗城民歌好又多,北京带来大稻箩,稻箩这次装不下,明年再来火车拖。”诗人贺羡泉也即兴唱出:“罗城好,罗城好,罗城好歌有多少,我们走过十里远,好歌还在耳边绕。”的诗句。在词曲作家和当地歌手的共同努力下,罗城民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曲调单一、形式简单的即兴演唱发展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古老的民间音乐得以升华,走上了神圣的殿堂。


      1964年5月,罗城民歌作为安徽选送的民歌,参加了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1972年3月,省、地、县三级宣传部门在罗城举办赛歌会,从中挑选优秀歌手10余名,将罗城民歌巡唱于江淮大地。1973年5月,贵池罗城民歌参加了安徽省音乐舞蹈汇演,并由省电台翻译录音成14个国家的语言,向海内外播放。姜秀珍的第一部民歌集《山歌唱到北京城》也在这段时间里出版发行。


      1992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皖拍摄《江淮风光》时,贵池罗城民歌被收录其中。2000年9月,台湾媒体来大陆拍摄一百集电视风光片,又将罗城民歌摄入《大陆名城之旅》中。2002年10月,在池州市秋浦影剧院、市体委灯光球场参加由市政府举办的国庆文艺晚会演出,再次把罗城民歌的演唱活动推向新阶段。2007年4月,罗城民歌参加“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一曲《朵朵山花摇春波》再一次在省内外引起人们在对罗城民歌的关注。2008年1月,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池州复建20周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贵池罗城民歌研究会等共同举办了一场民歌演唱音乐会,在秋浦影剧院集中展示了罗城民歌的音乐风采。罗城民歌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从田间地头到大雅之堂,从山野到都市,一路走来,罗城民歌已名扬四海。
  
      文化传承  焕发全新魅力

     政府、社会和民间“三位一体”的关爱与支持,为罗城民歌营造出又一个放声高歌的环境,罗城民歌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区委、区政府已于2006年年初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预期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的传唱人,达到继承、弘扬贵池罗城民歌之目的。墩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于2011年成立了“墩上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开展对罗城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


     为了更好地传承罗城民歌,培养更多的民歌传承人,2010年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罗城村党总支利用原渚湖村部创建了罗城民歌学校,成立了罗城民歌教研组。由姜梦玉等老师教习罗城民歌,村民可以免费到学校学唱民歌。2013年,在贵池区委宣传部指导下墩上街道成立了贵池罗城民歌传习所,建起村民活动广场。同时,墩上街道中心学校专门制定了民歌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将民歌引进课堂。


      近年来,罗城民歌先后出现在北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安徽联动演出《大地欢歌》、池州市首届乡镇文艺调演颁奖晚会以及台湾中视电视台《万里江山—大陆寻奇》之上,并且不断被运用于普法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中,罗城民歌的知名度在不断的传唱中得到了提升。中央电视台4套的《北纬30度中国行》“山里山外品池州”一集中,罗城民歌作为池州代表性文化遗产再次走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


       相信这株民间艺术奇葩,会更加鲜活地生长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摇曳在未来更加广阔的空间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5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9089
发表于 2014-5-1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