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瑜伽的灵性世界

[复制链接]

134

主题

2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243
发表于 2014-9-18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本帖最后由 小编瑶瑶 于 2014-9-21 17:12 编辑

瑜伽在精神世界中是一种绝对的快乐。首先,它是无物质的,是一种完全真实的自由,能化解所有敌对的思想和所有痛苦的根源,成为永远的知者,永不停留。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无知于自己的真实需要,依赖或依附于别的对象,或过于自我而不谦逊,抗拒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和对死亡的恐惧。

做为永远的知者,她会时常自我反省,静思而不惑,使心性回归于空。不起贪念而乐于知足,内修于德而有博爱之心;能预见未来,更能珍惜现在;更重要的,能超脱于所有的结果,活在当下,一切顺其自然。


瑜伽经典认为,外在的知识无论如何先进和精深,都不是真正的智慧,而人类的最高智慧莫过于自身,可悲的是现代人被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所迷惑,大都注重外在和使用的知识,却忽略了培养自身内部的真智慧,因此现在瑜伽贤士认为,现代的知识是有缺陷的,而瑜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是探求自我、开发自我的一种最安全、简便的方法。




印度人认为,身体(身)、心灵(心)、精神(灵)是相互联系与和谐统一的,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心灵的宁静。


帕坦伽利《瑜伽经》讲: 瑜伽是抑制心念的多变 。而通过瑜伽的练习和超脱可以约束心念的变化。在控制心念的变化上,两者同等重要。练习是一个需要虔诚,持续的长期过程,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能承受失败;超脱是对感官对象没有渴望,能超脱于结果,也就是不执着。


帕坦伽利认为,人的目标无非两大类,一类是满足金钱、权势和情感等欲望,它指向我们的客观世界;一类是获得人生的解脱,它指向真实的自我认知。当在练习时不控制住欲望引发的心念变动,我们的心将焦虑不安以致失去平衡,如果仅仅消极的严格控制欲望引发的心念变动,而不生发爱和悲悯,结果将更加可悲。

QQ截图20140921171350.jpg


而控制欲望来自于对德行的培养。培养对快乐的人报以友善的态度,对痛苦的人报以慈悲的态度,以行事虔诚为乐,对美德的人报以喜悦的态度,对罪恶的人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头脑就会变得专注而平静。对待他人我们应该实践印度教的一句誓言: 蜜蜂寻找花蜜,我将避开苍蝇的习惯而效仿蜜蜂,我将避免从他人身上挑刺,而只是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


要摆脱欲望,达到超脱的境界,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还要训练对欲望的分辨力。当欲望萌动时,试着在内心质问自己: 难道我非得要那个东西吗? 其实我们并不真的想得到那东西本身,而是欲望在作怪。同样,面对失败,我们能超脱于结果,那么我们承受失败的能力不仅会有所提升,更能让我们享受过程。




印度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继续轮回转世。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造的业,行善者可以转世为贵人和神,做恶者来世可变为畜牲或恶鬼。只有潜心修行,才能停止轮回,达到解脱。而要真正实现解脱(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三摩地),对于一些初级的瑜伽行者来说,信仰(信)、能力(力)、记忆(忆)、全神贯注(定)和知识(慧)是实现解脱的必需条件。


真正的信心是一种信仰,在一些无信仰者看来,信仰是盲目的轻信,不加怀疑的接受各种教条,面对质疑充耳不闻,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帕坦伽利指出,真正的信仰是灵活的,非教条,是允许怀疑和推理的,就像是一颗不断生根发芽的植物种子,充满活力。




能力即力量和勇气,就像勘探矿物,在找到矿物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但须不停地勘探下去。佛陀说,懒惰是罪过。只有通过辛勤努力和长期积累,方可实现目标。


记忆是瑜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薄伽梵歌》解释说,没有记忆,我们就会丧失智力。


而实现目标需要全神贯注,去除各种私心杂念,知识可帮我们消除烦恼,由定入慧,进入三摩地。


瑜伽的修炼过程在古印度实际上是一种灵修,练习者必须严格遵守瑜伽的八支分发(即瑜伽的八个步骤),引领人走向真正的觉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4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论坛元老

积分
10394
发表于 2014-9-1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没有悟性的应该走不进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