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二则

[复制链接]

355

主题

0

好友

0

金币

高级会员

积分
1853
发表于 2015-6-1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北保定
此时此刻已是2007年2月13日2点48分了。  
    昨天,也就是2007年2月12号,也就是农历2006年腊月25,我给贱内打下手把蜗居给打扫了一下。按我老家的习俗,腊月二十五是俗成的扫除的日子,那首流传久远的歌谣就这样唱:“二十三,爷上天,媳妇子不来挨磨杆(即古时用石磨磨面时,套拉磨的驴的一种木制器具,似乎学名叫轭);二十四(对不起,这句就没记住);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煮扭股(即麻花);二十七(不知道);二十八,蒸枣花(一种以面和枣蒸成的花馍);二十九(也不知道);三十到了忙死人,老婆和面捏馄饨,汉子扫院贴门神。”多年在外,身不由己,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早把这些蕴含古老文明因子的东西给忘得快净尽了,今年只能说是巧合,毫无刻意的安排在里头。     
    扫完后洗衣服,又是提水又是投衣服的,弄完就九点半多了,把咱这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给使得一佛升天二佛涅磐地,端的是乏了也么哥!胡乱用了点晚膳,就近十一点了,洗洗,反正正式入衾的时间是十一点半左右(顺便说一句,俺这人时间概念特不强,看时间老看个大概)。心想早点歇吧(我这人,等闲哪有十二点以前睡觉的呢),没承想,眯了一下眼,竟又醒了,这下睡不着了。自我告诫,甭想别的,甭看书,甭开电脑,甭抽烟,强迫自己入睡,可是、可是,就是睡不着呀,想起贾平凹在《丑石》里的那句话“丑到极处,也就是美到极处”,分析咱自己睡不着的原因可能就应该是“乏到极处,也就是不乏到极处”吧。  
    然后脑子里就想到了春联。今年的春联还没定夺呢!虽然前几天和刃兄瞎掰,说到因去年的春联没人看今年打算就贴两条红纸得了,但那分明是愤激之语,智者全听得出来。去年是我来临四年后首次自撰春联(前几年全是超市之类赠送的那种),且自觉不错。不信你听听:  
    上联是:又是一年矣草吐绿(寓流年催人也)  
    下联是:鸡犬之声兮尚相闻(前年是鸡年,去年是狗年也)  
    横批:格格吉祥(犬女小名格格也)  
    怎么样?起码有点别致吧,没有陷入那种酒色财气的举世祝夸的窠臼里头去吧。  
    然而竟没有人看!我没能察觉有人在我的联前驻足过,默念过,什么过……哪怕你讥笑一声呢?哪怕你哼叽两句呢?
    然而竟没有!
    这年头,大家都忙,能在一家门前把红纸上的字给念一遍的人能有几个呢?很多人只要看到你有两条红彤彤的纸在那贴着就得了,大家都懒得去关注内容。
    就是贱内在一年之内还两次提到过这副春联!我都差点给忘了。孟德!  
    所以才有了贴两条红纸的动念。  
    然而总不能至于如彼吧。正如刃兄所言:“哈哈,难道说还有无言的联……”  
    因此,这会儿睡不着,就开始琢磨开了。  
    搜肠挂肚费尽心机江郎才罄地拟了两副联语:  
    其一:尧天普罩唵嘛呢叭咪哞  
          猪年又至嘻哈嘿哂嗤噱  
      没有横批  
    其二:恭吃猪肉庆猪年  
          忝师尧都讴尧天  
       横批:声扬击壤  
    一下子就想出两副,可见至少才高四斗。可是俺家只有一个门,因为俺家只有一间房(还是公房),所以用哪一副呢?颇费踌躇,初步考虑明天用抓阄法决定,况且思考得兴起,脑子活跃得紧,反正睡不着,贴棚子里先。  
    瓜们看看,高明有以教我。  
    不过要快啊,我明天,也就是14号上午十点半就要回桑梓去了,瓜棚就拜托诸位了,就此道别,并提前拜年了。

                                         二
   
    今天上午十点半监考。考前一刻钟,同事张女士嘱咐我:“你监的是我带的那个班,希望能监得严一些。我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杜绝作弊的念头。”我欣然答应:“行!”  
    甫进考场,学生那一个个肃然凛然的眼神映入眼帘,脑中忽然想出三个字:“严监生。”从严监考学生,不正符合学院的要求、切合眼前的情景吗?“严监生”为何?乃古代杰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之一人物也。这厮以吝啬著名,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咽气,等人把两茎灯草挑掉一根之后,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不过咱只是借此名一用,与其人无涉。于是在学生开考之后,无事可做的我便在考场后面边走边琢磨着如何用这三个字出一上联。想来想去,最后定为“为考实绩严监生”,自觉颇佳,而下联对啥,却一时半会想不出来。此联之妙,就在“严监生”三字;而对句之难,也在如何能以一人名而对此三字。便用手机短信发给在另一考场监考的前辈苏子。苏子者,俺们中文系之学问泰斗也,众人须仰视才见,且有长者风,平下大伙在教学上遇有疑难,辄请教于他,总能诲导一二。我发的信是:“触眼前景,想到一联,不耻上问,浼求其对:为考实绩严监生。”几分钟后,接回信:“上联出的绝妙!下联勉强可对:久坐莲台弥勒佛。”  
    后生小子得前辈谬赞,心下不免窃喜。然觉其所对下联与上联无甚关联,且用“弥勒佛”去对自己认为可算“联眼”的“严监生”,更是有点马牛不及。便一边继续琢磨下联,一边又去一信:“我琢磨半天,拟从考纪松紧不常让监考者无所措手这方面去对,可扣上‘胡适之’这个人名,但词句难下。你痛下援手,给咱雕一下语辞,何如?”因昔日读书,记得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园教书时曾以“孙行者”求对,后来一学生之对“胡适之”入选,成一绝对,亦成联史上一段佳话。胡适之者,鼎鼎大名之人也,何需赘述?所以就想着以“胡适之”这个人名对“严监生”这个人名,但前半句却不知如何措辞了。很快收阅回复:“不解晦明胡适之。似乎差强人意。”我觉得意思出来了,但语词有点晦涩。仍不中意。  
    其实这半天功夫,我的思维机器也没有熄火,也在紧锣密鼓地思考着,想出两句“人松我紧胡适之”或“张松李紧胡适之”。但不管是苏对还是己对,我都觉得不能尽意,却既说不出差在哪儿,又想不出更好的来,一时似乎陷入绝境。熟料苏子又主动发来一信:“或难开风气胡适之。”看来他也在精益求精呢。  
    得嘞!一见倾心似乎就是这种感受吧?立马回信:“嗯,这个好。服了!”  
    至此,由鄙人小可在下始作俑的这个对句活动就算完满结束,起码以我之才学见识不敢别作他求了。但行文至此,忽觉上句“实绩”二字稍嫌生涩了些,不如“实学”二字通常。于是再次改此联为:  
          为考实学严监生  
          难开风气胡适之  
    为了考出学生的真才实学,应该从严监考;但要形成一种从严认真的风气又实非易事,咱们这些个小小的监考老师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这就是这副对联的内涵所在。  
    事后回顾,颇觉有趣,亦不无意义。古今中外,无论一文、一诗、一联、一对,或有出口即佳再无更改者,但大部分都应有一个斟酌推敲雕词琢句的过程。能够亲历一番,此乃意义之一也;又一次体会到灵感的降临,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可遇不可求,此乃意义之二也;同事之间,互启互发,相砥相砺,间有所得,共同向上,此乃意义之三也;吾侪凡夫俗子,教学生涯又多年如一日,难有大喜大悲。在片言只语上得小欢喜,以遣俗生,此乃意义之四也。  
    因此,在下不揣浅陋,拉杂详记之。一为亲身之体会,对一部分人或有所裨益亦未可知;二为求教于方家,无论出句对句,在吾辈见闻之外,还有更佳更工更经典的修正,那是肯定的了。能使己之一念更臻化境,岂不快哉?  
    收尾之际,忽生一忧。惟惮吹毛者以监考不认真、思想开小差、身在考场之内而心在考场之外责我,则其又非所愿也。  
    是为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